揭秘唐代悯农诗人李绅:实为李党骨干受皇帝器重

亳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产生过许多彪炳千秋的大家,单就文学家来说,除了标新立异、开一代诗风的曹氏父子外,还有一位蜚声诗坛的人物,他就是唐代著名的悯农诗人李绅 。
出身官宦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长于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市) 。李绅的曾祖父李敬玄,武则天当政时官至正一品中书令,封为赵国公 。祖父李守一,任成都郫县令 。父亲李晤,历任金坛、乌程、晋陵(今常州)三县令 。
李绅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 。在他六岁时父亲就病故了,一直由母亲卢氏教授他诗文经义 。从十五岁开始,李绅就搬到了惠山,在惠山寺 里读书 。由于天资聪颖,李绅这时在诗坛上已崭露头角 。他所作的诗文,被无锡人传诵一时 。由于李绅个头很小,无锡人就给了他一个外号:短李 。
初入仕途
元和元年(806)之前,李绅曾有几次进京应试,都未中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不过这次他认识了比自己小七岁家住长安的元稹,受到热情款待 。唐宪宗元和元年,李绅再次进京赴考 。这次和他同考的除了元稹,还有和他同龄的白居易,三人因这次科考而结为好友,并都金榜题名 。
进士及第后,李绅被授予国子助教的官职,但李绅并不喜欢,他也不指望俸禄过活,不久便辞官东归 。当他抵达金陵时,驻扎此地的观察使李锜欣赏他的才华,任命他为从事官 。此时距离安史之乱结束已有多年,但各地的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都拥兵自重,地方割据愈演愈烈 。当从事官没多久,李绅就发觉李?这人太过专恣,不愿再做下去 。李锜大怒,打算捕杀李绅,李绅得到消息赶在被抓之前逃回了无锡 。
李绅
不久,李锜因谋反被朝廷诛杀 。由于李绅曾反对李锜,朝廷嘉奖他的胆识和气节,元和四年,召他入京任校书郎 。元和十四年(819),李绅升任右拾遗,第二年又升任翰林学士,当时的李德裕、元稹也都任翰林,由于三人均才华横溢,因此被称为“三俊”,三人也都情意相善 。而李绅和李德裕的关系最为密切,在结识后的二十多年中,他们俩在政坛中始终是最亲密的盟友 。而白居易,由于此前在政坛上太过锋芒毕露,已在元和十年被赶出京城,调到地方任职 。
身陷党争
升任翰林不久,李绅又转任右补阙,唐穆宗长庆元年(821)三月,改为司勋员外郎、知制诰 。长庆二年二月,破格升任中书舍人,入了中书省 。此时的李绅,已经和李德裕、元稹等人形成派系,由于以李德裕为首,因此人称“李党”,和以牛僧孺、李逢吉等人为首的“牛党”对峙于政坛 。
牛、李两党的派系划分和对峙不是由于政见的对立,多半是因为官员的个人出身 。唐代的政坛到了中晚期,士族的势力逐渐衰微,庶人阶层开始通过科举进入政权的核心 。而原来掌握大权的士族又不甘心放弃政权,要和庶人出身的官员争夺权力 。士族官员的代表就是李党,庶人官员的代表就是牛党 。按理说,政权不应由门阀垄断,牛党无疑是先进的 。但是,他们对付李党的那些政治手段掩盖了本身的正当性 。
李绅升任中书舍人不久,元稹出任宰相 。当时和元稹同任宰相的李逢吉,唆使言官攻击元稹,元稹没做几天便被罢,外任为同州刺史 。元稹罢相后,李逢吉担心李德裕升任宰相,于是在长庆二年九月,抓住他的一个小失误,调他到浙江去任浙西观察使,任牛僧孺为宰相 。同时又任李绅为御史中丞,也就是一个言官,夺了李绅的职权 。后李逢吉又借故将李绅改任江西观察使 。
唐穆宗十分器重李绅,他以为外任是李绅自己的意愿,还派中使去李绅府上慰问,赐他玉带褒奖 。李绅对中使大吐苦水,哭诉李逢吉的阴险毒辣 。唐穆宗得知事情真相后,迫使李逢吉将李绅改任户部侍郎,李绅留在了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