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杀神吴起居然只是一个道德败坏的小人?

导读:“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古人论及春秋战国时的兵家,通常将孙武、吴起并称 。然而追溯两千多年来的兵书史籍,对孙武的赞颂有如汗牛充栋,而吴起却备受非议,甚至被视为“古来不义之人”的典型 。吴起出仕鲁、魏、楚三国均建奇功,且留下用兵治国的《吴子》名篇,启迪历代兵家,却又因“毁家求官”、“诛邻止谤”、“母丧不临”、“杀妻求将”、“争名夺利”等种种劣迹,为后世的道德维护者所鄙夷 。“辉煌”与“阴影”,都集中到这个千年引发争议的名将身上,对今人也会引来如何处理功利追求与道德底线关系的反思 。
吴起,(约前440—前381年),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军事家,卫国左氏人,与孙武齐名,著有《吴子》一书,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吴子》与《孙子兵法》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这位大名鼎鼎、功勋卓著的吴起却是一个十足的没有人性的“官瘾子”、“官痴” 。为了使自己跻身官场,为了实现自身的“政治抱负”,为了个人的功名,为了自己能够“青史留名”,他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无所不用其极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中,对他这方面的“事迹”有明确的记载 。
一、毁家求官 。
“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 。”
【揭秘:杀神吴起居然只是一个道德败坏的小人?】
吴起生于一个经济条件非常优越的富豪之家,拥有万贯家产,如果满足于过一种平平淡淡的生活,吴起家的钱财完全可以供他潇潇洒洒地活上一辈子 。但吴起从小就就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不满足于衣食无忧的现状,他向往权利和地位,一心想出人头地,成就大名 。为了谋求官职,吴起不惜花光家中所有的钱财,进行游说,四处“活动”,但是没有成功,结果最后弄得家徒四壁,生活难以为继,由小康之家堕入了困顿之户,从“家累千金”变为“家徒四壁” 。吴起的这种慷慨大方,这种毅然决然,这种执迷不悟,决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 。
二、诛邻止谤 。
“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 。”
吴起求官不成导致家庭败落,这种“辉煌”的堕落轨迹,很快就招来了街坊四邻的嘲笑 。千金散尽,最后却成了他人茶余饭后的笑料,这口气让吴起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 。但随着嘲笑声的越来越大,终于让自尊心极强的吴起忍无可忍,吴起一怒之下残忍的杀死了三十多个诽谤他的人 。这种愤然而起、杀人如麻的举动,非“慈不掌兵”的独贼民夫所不敢为 。
三、母丧不临 。
“其母死,起终不归 。”
吴起杀人后,无法在家乡卫国立足,逃出卫国向东边的鲁国而去 。吴起与母亲告别时,咬着臂膀发誓说:“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此后,吴起逃到了鲁国,投身于孔子的弟子曾参门下,昼夜苦读,学习治国本领 。后来,他果然“言而有信”,母亲病亡时,吴起“闻讯仰天悲号,旋即收泪,诵读如故 。”试想,在“百善孝为先”的战国初期,吴起这样的“大义凛然”,确实不是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的 。曾参见吴起不奔母丧,很鄙视吴起的为人,视他为忘本之人,认为他不孝,便和他断绝了师生关系 。
四、杀妻求将 。
“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 。”
曾参与其断绝了师生关系后,吴起审时度势,毅然弃儒道改学兵法 。三年业就,经相国公仪体的推荐,被鲁穆公任为大夫 。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有所怀疑 。吴起由于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毅然杀了妻子,表示决不不倾向于齐国,史称“杀妻求将” 。一手递去妻子的头,一手接来将军的印,吴起终于打开名利之门!吴起用老婆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帽顶子,当上鲁国将军 。这一招是够心狠手辣的,其“大义灭亲”惨烈如斯,恐怕连视生命如草芥的盗匪,也不一定能干得出来 。吴起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鲁军大获全胜 。吴起的得势引起鲁国群臣的非议,一时流言四起,很多人在鲁王面前中伤吴起,揭他老底,指责他的种种“劣迹” 。鲁君因而疑虑,就辞退了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