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何一定要回故乡?归故乡有着什么寓意吗

古代的官员和现在的官员不一样 。现在的官员退休后,一般会一直生活在退休的城市里 。而古代的官员则都会回到家乡 。无论是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在京城,最终都不会生活在那里,而是一定要回到自己的故乡去 。那么,古代的官员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呢?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何一定要回故乡?归故乡有着什么寓意吗】先要说明的是,古代官员的退休情况和我们现在官员是不一样的 。古代官员一般没有退休年龄限制 。干到身体实在支撑不住的时候,向皇帝打报告,皇帝同意了,你就可以退休 。或者虽然身体很好,但已经不受皇帝待见了,也会退休 。
古代退休名叫“致仕”,不懂得这个词的人,还以为是刚当官进入仕途呢 。
(致仕还乡,图取其意)
古代官员退休,为什么一定要回到故乡呢?我认为有以下一些原因 。
一、“叶落归根”的意识 。
所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一棵树从发芽到抽枝牵蔓,无论这棵树长多高,当叶子枯黄的时候,它都是要落下来,回到它出生的泥土的 。古人也一样,年轻的时候出去闯荡江湖,做官奔事业 。但是老了以后,他就应该回到自己出生的家乡 。
还有,中国古代是“祖先崇拜”,是“家天下”的社会,家庭、家族这些观念十分强烈 。一个人生下来后,就会进入族谱 。去世以后,他的墓地应该进入家族的祖坟地,他的灵位也会放进家族的祠堂里 。
当一个官员身体不行了,需要“致仕”的时候,他其实也就面临着死亡的问题 。也就是说,他去世以后,应该埋葬在哪里 。当然了,肯定是在祖坟里 。但是如果生活在外地,去世了,怎么把遗体运回家乡呢?古代的交通不发达,这显然是一件极困难的事情 。再说了,在古人的观念里,一个人去世后,他的遗体是不能随便动的 。如果住在外地,去世后才被运回故乡,显然是不合适的 。
二、“乡村贤达”的作用 。
古代官员退休以后,他不是就完全没事干了,他一般都会回到家乡,继续发挥作用 。发挥什么作用呢?
古代社会的政治机构,一般到县一级就截止了 。也就是说,知县一级是最小的官员,被称为“七品芝麻官”,县以下就没有朝廷委派的官员了 。(当然也有吏,但吏和官是不一样的,吏是没经过科举考试的 。)
但是古代的乡村地域面积又十分广阔,而且交通也不发达,地方上肯定会有扯皮纠纷等各种事情 。这些事情要解决,靠一个县政府,显然是不行的 。所以,一般都会靠“乡村贤达” 。
“乡村贤达”有落第秀才,有读过书的地主 。但如果当地有退休的官员,这种退休的官员,则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 。
退休官员作为“乡村贤达”,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他们利用的是他们的威望 。因为这个威望,他们成了判断尺度 。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做出的决定,也没人敢不同意 。正因为他们说一不二,因此有这样的退休官员在乡下,乡下因此显得非常稳定 。
三、“农耕财产”的要求 。
古代是农耕社会 。农耕社会和商业社会是不一样的 。商业社会里,一个人奋斗一生,挣下的财产,是有多少房有多少商铺等等 。农耕社会的财产,主要就是购买了多少土地 。而这些土地,当然不可能买在城里,因为城里没有土地 。也不会买在异乡,因为自己的子女和家人都不在异乡,而是在家乡 。
既然一个人当官挣的财产,都在家乡,妻子儿女也都生活在家乡 。因此,官员退休以后,也都是会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