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个民族传统节日 三月三


中国多个民族传统节日 三月三

文章插图
三月三(中国多个民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歌会一般指本词条
农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 其中以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 , 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在壮族传说中 , 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 。汉族为上巳节 , 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说法 , 三月三拜蚩尤 。
农曆三月三 , 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 , 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
现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公众假日 , 本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
【中国多个民族传统节日 三月三】也是广西壮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 , 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 。据记载 , 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 。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 , 歌会十分盛行 , 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 。到了清代 , 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
基本介绍中文名:三月三
别称:元巳、上巳节
节日时间:农曆三月三日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 特殊公众假日 
流行地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节日起源:祭祀
节日活动: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
节日意义:少数民族习惯节日
节日起源相传农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诞辰 , 中国自古有“二月二 , 龙抬头;三月三 , 生轩辕”的说法 。三月三日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原始制度 。历史发展农曆三月初三 , 又称“上巳节” 。春秋时期就已在流行 。《论语》有云:“暮春者 , 春服既成 , 冠者五六人 , 童子六七人 , 浴乎沂 , 风乎舞雩 , 咏而归 。”大约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 。巳日多逢三月初三 , 魏晋以后 , 上巳节定为三月三 , 后代沿袭 。“上巳”在汉代定为节日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 , 官民皆絜(ji , 洁)于东流水上 , 曰洗濯祓除 , 去宿垢疢(chn , 病) , 为大絜” 。
祓除也叫祓禊 , 即去水边沐浴 。“上巳节”正处于季节交换 , 阴气还没有完全褪去 , 人容易患病 , 去水边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灾祸 , 并祈求福祉降临 。魏晋时代 , “上巳节”除了要祓禊之外 , 还演变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日子 , 这成为“上巳节”另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 。唐以后 , “上巳节”的习俗逐渐淡出 。三月三上巳节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 。从宋元时代开始 , 渐渐不显 , 笔记史料和文学作品中都表现了一种追古慕古的情怀 。与此同时 , 寒食、清明、上巳三节呈现合併混同的趋向 , 最终寒食“并”入清明 , 上巳“躲”进清明 。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 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 , 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民间习俗传统民俗汉族民众会在河南黄帝故里举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民族特色壮族
壮族“三月三”习俗 , 很多人只知道对歌谈情 , 其实壮族“三月三”习俗有很多 , 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也是有趣的节日习俗 。包五色糯米饭节前家家户户準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 , 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 , 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 。相传 , 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讚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吃了这种饭 , 人丁兴旺 , 身体健壮 。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抢花炮在农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 , 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 , 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 , 将花炮放入算得分 。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 , 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 , 直径约5厘米 , 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 。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 , 不限人数 , 也不分队数 , 每炮必抢 , 三炮结束 。绣球传情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製的工艺品 , 製作工艺都很精巧 , 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 , 每一片段预告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 , 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 , 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 , 象徵着纯洁的爱情 。打扁担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 , 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 , 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 , 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 , 自娱自乐的“打着堂” , 寄託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 。舞者多为双数 。表演者手拿扁担 , 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 , 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 , 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对歌谈情“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 。每逢歌圩 , 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 。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 , 观察物色对手 , 遇到合适的对象 , 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 。女方若有意就答应 。男青年再唱询问歌 , 彼此有了情谊 , 唱爱慕歌、交情歌 。歌词皆即兴发挥 , 脱口而出 。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 , 便趁旁人不注意 , 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 , “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 , 然后歌声更加甜蜜 , 遂订秦晋之好 。打铜鼓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 , 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 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民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 , 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民众过祝着节 , 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 , 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 。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 , 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 。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 , 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如今 , 碰彩蛋有了“碰碰碰 , 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