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庙堂到江湖的消暑美味——中国凉面大赏 营山凉面创吉尼斯记录( 四 )


阆中古城街市上随处可见的保宁醋小店 ?图虫创意
作为川北门户的广元紧邻陕西汉中 , 凉面在外观上也与陕西凉皮面有几分相似 。虽然名字叫“凉面” , 但实际却是米做的 。一口便辣得人满嘴发麻 , 面红耳赤 。广元有句俗语:“凉面不过剑门关 。”意思是距离市区越远 , 凉面的口感和味道会愈发减弱 , 出了剑门关便再也尝不到这一口 , 因为制作地道的广元凉面必须要用嘉陵江水 。
广元凉面 ?《舌尖上的中国 之 广元·凉面》
与“困在本地”的其他川味凉面相比 , 平易近人的鸡丝凉面是走得最远的小同学 。这道始于北宋的传统小吃早已冲出川渝 , 攻占全国 , 甚至走向世界 。
综艺节目《中餐厅3》中 , 主厨秦海璐把秘制鸡丝凉面带到了意大利 , 广受外国朋友好评 。从某种程度来说 , 鸡丝凉面担任了中国凉面推荐大使的重任 , 也无意中透露了中餐的终极奥义:用最家常的食材 , 做出无法舍弃的味道 。
江南 · 浇头里蕴藏的精致生活
鱼米之乡的苏杭也是隐藏的面食重镇 。昆山奥灶面、镇江锅盖面、枫镇大面、杭州片儿川、扬州阳春面、上海葱油拌面……遍种水稻的江南为何会这么爱吃面呢?
鼋头渚横卧太湖 , 钟灵毓秀的江南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 ?图虫创意
靖康之乱后 , 南宋迁都临安 , 大量人口从开封南下 , 也把吃面的习惯渗透到了当地 , 淮河以南渐渐种上了麦子 。可俊秀的江南不比北方豪迈 , 于是指头宽乃至腰带宽的面条 , 开始瘦身为以毫米论的细面 , 形成了当地独特的面食文化 。
说回凉面 , 江浙一带也有自己的招牌 , 那就是讲究的风扇面和各种精致的浇头 。
将面用风扇吹凉(图源网络)
据《上海志》记载 , 20世纪50年代 , 普陀区的“四如春”点心店做出了全上海第一碗冷面 。这家老字号首创边用电风扇吹 , 边用筷子拌冷面的做法 。从此 , “风扇吹凉”成为江南一带普通百姓的家常习惯 , 甚至延续至今 。
上海冷面卖相看似“潦草” , 实则大有门道 。和汤面一样 , 一碗上海冷面定要配上带点大都市韵味的现炒浇头 , 诸如银芽三丝、素什锦、辣酱、四喜烤麸、鳝丝、大排等 。五花八门 , 丰俭由人 , 是上海冷面最个性化的表现方式 , 也赋予了上海冷面地道的本帮风味 。
鳝鱼浇头 ?图虫创意
《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后 , 苏州枫镇大面名扬天下 , 但外人知之甚少的是 , 风扇凉面也是苏式“夏令双骄”之一 。
一套完整的苏式风扇凉面需用又粗又扁的苏式小阔面 , 再上一碟黄瓜丝、胡萝卜丝和绿豆芽 , 配上必不可少的糟油、虾子酱油 , 最重要的是自选浇头 , 本地人首选让人胃口大开的青椒肉丝 。
漳卫南 · 枕河而居的人们把面吃成席
绵延20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 , 从南至北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与海河5大水系 , 搭建起东西、南北四通八达的漕运交通格局 , 也促成了沿河流域社会经济、商品物资、风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 , 从江南一路北上 , 至山东、河北、天津、北京一带 , 摇身一变改称漳卫南运河 。在漳卫南运河流经的华北平原 , 并非只有老北京的麻将凉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