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蔡襄像 总体上看,他的书法还是恪守晋唐法度,创新的意识略逊一筹 。但他却是宋代书法发展上不可缺的关纽人物 。他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樑 。蔡襄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迹多种,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忘归石、”“国师岩”等珍品 。水利蔡襄出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奏减五代以来丁口税 。并修建中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万安桥(洛阳桥),它被称作“福建桥樑的状元”(茅以升) 。它的建成,对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
文章插图
蔡襄书法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自唐后期起,泉州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北宋时泉州港湾区帆墙林立,百舰争流,中外商贾荟集,各地货物集散 。然而,万安渡成了福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极大障碍,交通问题远远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万安渡建桥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蔡襄等人先在江底沿着桥樑中线抛置了大量的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 。然后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筑桥墩,这种石基的开创,是桥樑建筑史上的重大突破,近代称之为“筏型基础” 。他并种海蛎以固桥基,于桥上下两侧滩涂上,植石以附蛎,以减缓江流速度,使不致动摇桥墩两侧基础 。被认为是世界上生物学运用于建筑上的先例 。桥成之后,蔡襄拟订了千古传诵的《万安桥记》并刻石立碑,它真实地记载了建桥情况和桥的规模 。“渡实去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 。全文共150多字,文辞极优美,同时它又是中国书法史上颇为着名的书法珍品蔡襄曾组织人马,从福州始沿途栽植树至泉州、漳州,计长700里 。它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遮掩道路,使过往客商在炎日酷暑之时,免受骄阳曝晒之苦 。它成为洛阳桥的配套工程,此即《宋史》本传所说的“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一事 。近一千年前的蔡襄已能注意到保持生态平衡,保护水土,确是高人一等 。时人为此作诗讚之:“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蔡襄在泉州积极组织民众抗旱,兴修水利,生产自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 。嘉祐三年(1058年),适泉州一地春夏之交久旱不雨,他特地三次带领官员到泉州飞阳庙祈雨,自责乾旱不稔,是“郡守不德之故” 。还写下《乞雨题西方院(有序)》:“年年乞雨问山神,羞见耕耘陇上人 。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苍何事罪斯民 。”他是以此举来劝告各僚属要关心民瘼,组织农民抗旱自救 。不久恰好天降大雨,旱情解除,岁以大稔,王十朋因此赞他“爱民心有彼苍知” 。晋江龟湖塘可灌田数千亩 。但是,沿塘百姓常为用水及管理维修堤岸等问题争吵、斗殴 。加上土豪、无赖好事之徒插手搅浑,沿塘百姓冤冤相报,问题久而不能解决 。蔡襄深入民间,详为考察,为更好地保护这一水利工程,加强排涝抗旱作用,以利农耕,相应加强相邻各乡林、黄、苏、郑、吴、蔡六姓的联谊,特制定《龟湖塘规》(后世称为《先宋塘规》),使龟湖有法可依 。它明确规定六姓用水及管理维修问题,保证农田能及时得到灌溉 。他在制定《龟湖塘规》时,按规定执行管禁,遇有重大违规者,则由陂首呈县府惩处 。正因为有蔡襄的《龟湖塘规》在,龟湖塘维护了近千年,为濒湖农民流泽千余年 。据《晋江县誌》载:“自蔡襄定塘规至明朝的五百年间,粮食产量往往二、三倍于他乡 。”这是对泉州水利建设的贡献,后人因此为之立《德政碑》 。茶业蔡襄不仅是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而且也是茶学家 。他为官清正,以民为本,注意发展当地经济,为福建茶业及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历史上着名的北苑御茶园,就是在建州(今在建瓯市),旧时又称建溪,建安(今在建瓯市) 。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孙樵《送茶蕉刑部书》,书中记载:“晚甘侯”(唐代名茶中的一种)产于“建州,系月涧云龛之品” 。当时建溪流域所产品茶统称“建茶”、“建茗” 。五代时期,王审知在福建建闽国,北苑茶园成为专门生产贡茶的官家茶园 。闽国灭亡之后,南唐后主李煜派官员专程到建安设立“龙焙”,监製“建茶进御” 。指定专制“龙茶” 。历史发展到了宋代 。丁谓任福建转运使,监製御茶时,尤重御茶採摘製作的“早、快、新” 。如“社前十日即采其芽,日数千工繁而造之、逼社即入贡” 。由于採制甚精,在丁谓手中,北苑茶已誉满京华,号为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