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传承图谱( 六 )


中华文化传承图谱

文章插图
回看射鵰处吴友如(1840~1894)江苏元和人 。初名嘉猷,别名署猷 。从小在苏州阊门内西街云蓝阁裱画店当学徒 。这爿裱画店除了装裱以外,还兼卖画,吴友如有机会接触大量的画作 。吴友如在这样艺术氛围中,凭藉着悟性也动笔临摹,后经画师张志瀛指点,绘画工夫尤其是仕女人物画技法大有长进,被人讚誉有仇英之风 。1860年6月,太平军李秀成攻打苏州,吴友如随祖父躲到上海避难以卖画为生 。1884年受聘于《点石斋画报》,名声日重 。1885年曾国荃曾发函请吴友如到南京作《金陵功臣战绩图》 。自此“索画者纷集,几于日不暇给,故设飞影阁画报,藉以呈正,以酬知已” 。1890年创办《飞影阁画报》,1893年5月,《飞影阁画报》出到一百期时,转让给了画友周慕桥 。吴友如则创办半月刊《飞影阁画册》 。只出了十期,吴友如突然因病去世了 。1908年文瑞楼汇集吴友如作品,印成《吴友如画宝》流传至今 。大家普遍认同的吴友如生平,与吴友如先生自己说的话有很大的出入 。“余幼承先人余荫,玩偈无成 。弱冠后遭‘赭寇’之乱,避难来沪,始习丹青,每观名家真迹,辄为目热心存,至废寝食,探索久之,似有会悟,于是出而问世,藉以资生 。”说自己没来上海之前从来没有画过画 。避难到上海以后,才开始学习绘画,废寝忘食,似有所悟,于是画画成为自己谋生的手段 。吴友如不是科班,未经名师,学得时间又不太长,就有那幺大的成就,产生了那幺大的影响 。会使很多人不舒服,总得有个环境吧,裱画店合适;总得有个师傅吧,张志瀛合适,不然怎幺他们成了同事呢?再说他是《点石斋画报》的主笔,也有把他说成是主编的 。俱无实据可考,只是画得好而已 。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吴友如对他所熟悉的形象实在画得很好 。吴友如在近代画家中非常特殊,是一位依靠石版印刷技术出名的新闻图画大师 。由于当时照像技术不普及,“画报”真的是要用绘画的手段来完成 。机会成就了精于白描的吴友如,其中《古今百美图》和《古今人物图》成为众多入门者的範本,很多大师级的画者从中受益,至今为人们所看重 。有人认为吴友如过于匠气,从笔法到构图基本是拿来主义,有些则明显脱胎于临摹,自己创作的东西太少,不够一个大师 。吴友如靠临摹入门,成为画匠后靠卖画为生,到受聘于《申报》的画刊《点石斋画报》时,还只是一名普通画工 。因为受到读者的欢迎而迅速窜红,成为署名画师 。有了名望以后自创了画报,仍委託《申报》发行 。又创了画册还是委託《申报》发行 。吴友如在世时红了不到十年,即便在苏州真的被讚誉有仇英之风,也只是讚誉并不红 。在上海20多年,头十几年不红,说是卖画为生,是进了《点石斋画报》以后窜红的 。当时有一批新闻画师,不是靠创作,而靠得是笔法熟,套子活,画新闻要的是快 。1884年大部分人不认识字,画报很受欢迎,谁画得容易看懂,好看,谁就是好画家 。广大人民民众喜闻乐见,说吴友如匠气,不艺术,少创作又有什幺用呢?姑且说吴友如是新闻绘画大师好了 。在《吴友如画宝》中,《古今人物图》是画得最具有艺术水準的 。1860年照相製版用于出版印刷业,能更精确地複製原作,新式石印机器照印各式书画 。《申报》的英国老闆梅杰,又增加了《点石斋画报》作为《申报》的副刊,主要绘印时事新闻,因为填补了中国时事没有画报的空白;提供茶余饭后,展卷玩赏的资料;又有大量不认字的客群“天下容有不能读日报之人,天下无有不喜阅画报之人”;所以《点石斋画报》迅速脱销 。当明自由画者在上海有三百人之多,《点石斋画报》不缺画手 。另外还具有海外关係,画一些西洋新鲜事物 。所以《点石斋画报》非常成功 。可以说吴友如在《点石斋画报》的画师里,应该算是好手,但是他自己的《飞影阁画报》则不容易获得大的成功 。搞新闻画,吴友如不具备《点石斋画报》那样以《申报》为依託的优厚条件;也不具备《点石斋画报》那样众多的画手 。只能画故事画在图解性的文艺领域占一席之地,即便如此也仅仅维持了100期 。吴友如又退回到针对绘画爱好者和欣赏者,转向纯艺术方面,卖了画报转出画册 。吴友如不得不在《飞影阁画册》的创刊辞中说:“蒙阅报诸君惠函,以谓画新闻,如应试诗文,虽极端揣摩,终嫌时尚,似难流传 。如绘册页,如名家着作,别开生面,独运精思,可资启迪 。何不改弦易辙,弃短用长,以副同人之企望耶!”吴友如把出版画册说成是弃短用长,并且画册仅出了十期,是吴友如创业的最后一搏,在吴友如留下来的5000幅作品中,《古今人物图》和《古今百美图》是画得最好的200幅,是毫无疑问的 。只是在选《古今人物图》时,仅选出了67幅,其余用12花神和童子戏图来凑数,本次出版保留了原格局 。还有三幅原图失题,私度题义进行了配文,也不知妥不妥 。古今人物图自古就有,画能臣武将,图神话故事历朝历代从没有间断过 。从史集杂记民间故事中,选情节扣人心弦的合成典故,做成各种文艺形式,绘成年画达到育人彰德的目的 。像吴友如这样画成普及读本,又配上文字的也不在少数 。吴友如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的意识形态已经动摇了,但封建正统的思想的残留,现代人利用这些图案时,要有自己的认识 。有位哲人说了这样的明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更替 。从盘古开天的传说,到夏朝中国进入王朝更替的历史 。5000多年,在这片土地上演出了多少沧桑变化社会的活剧 。杜牧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伟大的秦帝国只存续了15年就灭亡了,秦人无暇自我惋惜,秦以后的人为之惋惜;而后人在为秦惋惜的同时,如果不以秦为鉴的话,也会使他以后的人重新为他惋惜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要经常讲,反覆讲 。只给少数人讲不行,要使广大人民民众都知道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令人瞩目的太平盛世,也有危在旦夕之时,从古至今无论何时,总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古今人物,作为中华民族的脊樑,承担起历史的责任 。然而未必有人为其造像,很多绘画者有尚闲、尚隐、尚酒、尚茶……的僻好,所以隐逸者、饮者留像者并不在少数 。吴友如也不例外在这本画作中,画了很多闲人逸士,估且算作文化的多元性吧 。我们的宗旨是在传统文化中挖掘积极向上的人文题材,但是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和忠、孝、节、悌以及宿命论思想,英雄史观渗透到图文中难以拨离,也确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两千年来的独尊儒术也限制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艺术表现,中国是历史的中国 。鲁迅先生转引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话“因民之欲,西向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回响矣,孰敢不听!”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樑 。”我们现在有清版善本《吴友如画宝》,具备了重出整套书的条件,但《吴友如画宝》已被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过,所以本次只把最值得放大出版的《古今人物图》和《古今百美图》两册,收入《中华文化传承图谱》的系列丛书 。《古今人物图》虽然叫人物图,实际上更符合《中华文化传承图谱》的系列丛书的典故卷系列,所以排成典故卷三 。《百寿图》这本书依历代人物,用晌拓法绘录了一百位寿星,大多数是真人真事,也免不了带有传说的色彩,儘可能简洁地叙述了他们的生平 。他们长寿的经历,在某些方面会给我们以裨益 。书中难免有疏漏,敬请各位读者指正 。希望大家能“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坚持运动,劳累适度”,加入到寿星的行列中来 。本书后附录养生导引十二法 。导引是古代一种强身除病的养生方法,被晋代葛洪总结后广为流传,对健康长寿颇有益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