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潮特色小吃 蚵仔煎


闽台潮特色小吃 蚵仔煎

文章插图
蚵仔煎(闽台潮特色小吃)【闽台潮特色小吃 蚵仔煎】舌尖上的蚝烙/海蛎煎/蚵仔煎一般指本词条
蚵仔煎,(闽南语读做ǒu-ā-jiān,国语译作“海蛎煎”),是一道常见的家常菜,起源于福建泉州,是福建沿海,台湾,潮汕等地区经典的传统小吃之一 。
关于它的起源,有一则有趣的故事 。民间传闻,公元1661年时,荷兰军队占领台南,泉州南安人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失土,郑军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在一怒之下,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余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台湾特产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想不到竟流传后世,成了风靡全省的小吃 。
2018年9月,当选福建十大经典名菜 。
基本介绍中文名:蚵仔煎(海蛎煎)
英文名:?-á-tsian/Oyster Omelette
主要食材:蚵仔,番薯粉,鸡蛋,香葱,木薯粉
分类:闽菜,潮汕菜,台湾菜
口味:鹹、鲜、香
发音:ě-á-tsian
流行地:闽南、台湾、福州、莆田、潮汕地区
别称:蚵仔煎、蚝煎、海蛎煎、蚝烙
历史起源蚵仔煎(海蛎煎)是福建沿海城市,台湾和潮汕地区的特色小吃,在闽语系地区(闽南-泉州厦门漳州)、福州、莆田、潮汕)自古有之,蚵仔煎据传是一种在贫穷社会之下所发明的一种创意料理,是先民困苦,在无法饱食下所发明的替代粮食,是一种贫苦生活的象徵 。闽南,台湾,潮汕三地基本同根同源,在台湾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台南安平地区一带的老一辈的人都知道的传统点心,是以加水后的番薯粉浆包裹蚵仔、鸡蛋、葱、香菜等食材所煎成的饼状物 。另一种比较有根可循的说法是,台湾蚵仔煎是随着郑成功大军和福建、潮汕移民的迁入,带入了台湾本土 。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喜爱的美味佳肴 。如今台湾的蚵仔煎与福建闽南地区特别是泉州的蚵仔煎製作工艺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菜品特色蚵仔为闽南语,指牡蛎(福州称海蛎) 。福建福州、莆田、闽南、台湾、潮汕常做家常小吃海蛎煎,口感香脆,内馅香滑 。蚵仔的学名叫牡蛎,瓣鳃纲,异柱目,牡蛎科,牡蛎属,属食用贝类 。壳多为三角型,厚薄因种而异,分布于热带和温带 。牡蛎的营养价值丰富,被人比喻为“深海牛奶” 。广东人称牡蛎为“蚝”,而在闽南潮汕及台湾一带称之为“蚵仔” 。闽南有句俗谚叫“肥蚵仔肥韭菜”,意思是农曆二月,韭菜的生长最为旺盛的时候,也是蚵仔最为肥硕的季节 。蚵仔煎则是两者奇妙的黄金组合 。将韭菜切成一指节长短,和洗净的蚵仔搁在一起,加入稀释番薯粉作为粘合剂,入油锅煎至金黄 。潮汕人虽写作“蚝烙”,却读作“? lok”,与蚵的闽南语读音“?”一致,可见两者的渊源关係 。在闽南金三角,蚵仔煎是一道考验妇女厨艺的必备菜之一 。虽然菜谱很简单,但是要做得特别好吃,还是有些难度的 。不同的人炒煎出来的口味也是不同的 。而新娘子入门后,第一次给公婆做的家常菜中最好要有它 。做得好的,会让公婆另眼相看的 。这道家常菜是家家户户“办桌”时的首选必备菜(其他还有炒“闽南小炒”、“安溪湖头米粉”等) 。蚵仔煎虽然到处都吃得到,但是很多人还是保持着要吃蚵仔煎,就要到蚵仔产地去吃的观念,例如要到台南安平、嘉义东石或屏东东港这些盛产蚵仔的养殖地去吃,有“小泉州”之称的鹿港的蚵仔煎也是很出名的 。要做出好吃的蚵仔煎,最首要的条件便是採用新鲜的蚵仔,这些新鲜蚵仔在产地现剥现卖,不必因为长途运送而浸水,所以颗颗肥美硕大、鲜美无比,做出来的当然丰盛多汁 。不过,不是住在产地的人也别抱憾,因为现代运输技术发达,所以即使是远在台北,也能吃到每天新鲜运送的甜美蚵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