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

文章插图
乌孜别克族乌兹别克族一般指本词条
【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中国境内称乌孜别克族,境外称乌兹别克族,民族语言为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葛逻禄语支 。
乌孜别克族主体在中亚,主要生活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国家,中国境内的乌孜别克族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许多县、市,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城镇,少数在农村 。
乌孜别克族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占其总人口的78.8%,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乌孜别克族人口数为10569人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乌兹别克族
所属洲:亚洲
主要城市:塔什乾、布哈拉、撒马尔罕
人口数量:3000—3200万
主要宗教:伊斯兰教
主要语言:乌兹别克语 
分布区域:中亚,西亚,东欧,东亚
族称乌孜别克族的名称,最早来源于14世纪时蒙古帝国的组成部分、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在元史上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 。乌孜别克汗信奉伊斯兰教,在汗国内推行崇信伊斯兰教的政策,受到教众拥戴,国势一度强盛,声名大振,由此被称为“乌孜别克汗国”,居民被称为“乌孜别克汗人” 。
乌孜别克族

文章插图
乌孜别克族15世纪时,金帐汗国瓦解 。部分居民迁到楚河流域,留在这一地区的各种来源不同的牧民被泛称为乌孜别克人,组成了乌孜别克联盟 。15世纪末16世纪初,这部分乌孜别克游牧部落南下,进入了中亚农耕区,占领了布哈拉、撒马尔罕、希瓦、乌尔根奇和塔什乾等城市,和当地操突厥语、从事农业的居民相互融合 。但是,乌孜别克部落联盟中的许多部落仍保留了原有的地域名称 。历史上,中国对中亚乌孜别克人的称呼也大都冠以地名,如撒马尔罕人、浩罕人、布哈拉人、安集延人等,就是明、清两代对中亚各地乌孜别克人的通称,其中以安集延人之名使用最为广泛 。历史874年,中亚萨曼王朝建立,萨曼王朝多年採取战争、贸易的方式,将大批突厥游牧民裹挟到自己的版图内,同时也有大量的突厥语游牧民南下,这些人主要有葛逻禄人、卡拉吉人、阿儿浑人、乌古斯人等,他们同当地的波斯人,塔吉克人混居、融合,形成了被称为撒尔塔人的一个以定居农业生活为主的新群体,这便组成了乌孜别克族的基本构架 。而乌孜别克族的名称,则来源于14世纪时蒙古帝国的组成部分、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 。15世纪时,金帐汗国瓦解 。部分居民迁到楚河流域,留在这一地区的各种来源不同的牧民被泛称为乌孜别克人,组成了乌孜别克联盟 。15世纪末16世纪初,这部分乌孜别克游牧部落南下,进入了中亚农耕区,占领了布哈拉、撒马尔罕、希瓦、乌尔根奇和塔什乾等城市,和当地操突厥语、从事农业的居民相互融合 。但是,乌孜别克部落联盟中的许多部落仍保留了原有的地域名称 。
乌孜别克族

文章插图
木垒县乌兹别克族乡各届领导合影乌孜别克族的先民很早就从中亚迁入新疆 。中亚河中地区与新疆毗邻,两地地理环境相似,由于经济生活的需要,两地居民有经常性的交往活动 。乌兹别克古代长诗《亚迪卡尔》,详尽地叙述了约在14、15世纪钦察克普恰克乌兹别克人有组织地迁居新疆的艰辛过程 。元代,金帐汗国的乌孜别克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我国内地经商 。从16世纪至17世纪,乌孜别克人商队以新疆叶尔羌为中转地,经营丝绸、茶叶、瓷器、皮张、大黄和各种土特产 。有的还道经阿克苏、吐鲁番至肃州(今甘肃酒泉),将货物转销内地 。自此来自中亚的乌孜别克人开始居留于新疆一些城市,而且人数逐年增多 。18世纪50年代,清政府平定了準噶尔贵族集团的叛乱,与浩罕建立了外交关係 。此后,除喀什噶尔、叶尔羌、阿克苏之外,南疆其他城市甚至在北疆也都有了定居的乌孜别克人 。在历史上,乌孜别克族的商业活动对促进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这以后的不同时期,直到20世纪初,仍不断有安集延人迁入并定居新疆,这些人中除商人外,还有农民、手工业者和知识分子 。政治1951年4月,新疆省举行第一届各族各界代表会议,乌孜别克族共有11位代表出席,他们直接参与讨论国家大事,表达了乌孜别克族人民热切嚮往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共同愿望 。1954年初,乌孜别克族人民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普选,推选出了代表自己意愿的人民代表 。根据共和国选举法规定,在新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均有一定数量的乌孜别克族代表 。如当时的伊宁市,乌孜别克族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4.5%,出席伊宁有关区、乡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为21人,占代表总数的5.4% 。1954年3-9月,新疆先后成立5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成立 。由于乌孜别克族人口少,居住分散,所以没有条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但是在自治区及地、州、县(市)中,乌孜别克族人民同实行自治的新疆各民族一样,享有充分而平等的民主权利,共同管理本地区的地方性事务,一些乌孜别克族人还担当了各级领导职务 。1987年7月2日,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大南沟成立了乌孜别克民族乡,这是全国惟一的乌孜别克族民族乡 。经济商业在19世纪中叶以前,乌孜别克人绝大部分从事商业 。有的组成商队,赶着数以百计的骆驼、骡、马往来于中亚各地和新疆之间;有的就在南疆和北疆之间贩运牲畜和农畜产品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疆也成为帝国主义垂涎之地 。英,俄两国对新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沙俄不仅割占了我国新疆大片领土,又进一步攫取到政治、经济方面的特权,使沙俄得以垄断了北疆的对外贸易,控制着新疆的经济命脉 。大批俄商为了掠夺廉价的原料、占领市场,蜂涌而至 。在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新疆的主要城市都有俄商的行迹,劣质俄货也充斥各地市场 。英帝国主义鑒于沙俄势力的不断扩张,对南疆地区的掠夺也更加急不可待 。这些情况直接影响了久已经营商业,承担着新疆各地区之间和国内外贸易的乌孜别克族,并使乌孜别克族的社会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 。19世纪末叶以后,随着新疆地区商业经济的发展,从事商业活动的乌孜别克族开始出现了坐商、行商和小商贩的分化 。以经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乌孜别克族大小商人,在不同程度上都仰仗和依附于外国资本 。乌孜别克族大商人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依靠国外市场和经济势力,开始以洋行的形式出现 。那时,乌孜别克商人开设在乌鲁木齐贸易圈里的洋行就有德盛洋行、德和洋行、吉利洋行、仁忠信洋行和茂外洋行 。在乌鲁木齐较大的8家洋行中,乌孜别克人的就占5家 。洋行资金雄厚、经营规模大,直接和英、俄、印度、阿富汗等国资本家联繫 。他们从新疆低价收购农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远销国外,又从国外输进洋布、毛织品、铁器、皮革、白糖、火柴等商品,倾销新疆各地,牟取暴利 。但是,大多数乌孜别克中小商人由于资金短缺,无力与洋行竞争,逐渐转而成为洋行收购、推销货物的代理人或推销人员 。他们在大商业资本的压力下,除了破产、倒闭、被迫停业没有别的出路 。许多乌孜别克族小商人在丧失资金以后,有的沦为洋行及其附设加工厂的职工,有的从城市流落到农村,他们绝大部分没有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 。手工业乌孜别克族手工业比较集中和发展的地区是莎车,其中绝大部分是丝织业 。清末民初,仅莎车一地就有乌孜别克族的丝织手工作坊200余家,较大的作坊僱佣工人约150人,成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业作坊 。由于丝织手工业的原料收购和产品推销直接受到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同时又遭受到地方封建制度的摧残,因此一度兴盛的乌孜别克手工业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就很快衰落下去了 。在国外经济势力冲击下,得以保存下来的仅仅是一些特种工艺品——乌孜别克妇女的手工刺绣,如小花帽、花边、床单、枕套等,大多属于家庭副业生产性质 。即使是这种数量极少的工艺产品,也因为原料和销路都掌握在洋行手中,其生产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畜牧业以畜牧业为主或兼营牧业的乌孜别克族为数较少,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的木垒、奇台、新源、昭苏、巩留、特克斯、尼勒克、伊宁和塔城等地,为牧主放牧 。这些地区的乌孜别克族牧民大都与哈萨克牧民杂居在一起,在使用牧场和草场时,经常受到当地哈萨克族牧民的支援和帮助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疆的乌孜别克族牧民主动改变牧业经营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向现代农牧产业转型 。如实行系列责任制以提高养殖水平;提高牧畜数量与质量;修建实用的房屋和圈棚以便配套定居;与维吾尔、哈萨克等族民众一起在保护天然草地的同时建立人工草料基地;建立高水平、新设备兽医站;引进和推广新技术以改良牲畜品种;採用新式机械进行乳、肉、毛现场加工以促进牧业生产 。同时,北疆的乌孜别克族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农牧业资源 。农业从事农业的乌孜别克族大多分布于南疆的喀什、莎车、巴楚、阿克苏和北疆的伊宁等大城市附近 。在城市和农村,乌孜别克族人民与新疆各族人民交往频繁,和维吾尔、哈萨克族人民的关係尤为密切和融洽 。各民族之间生活和文化的相互影响已经逐渐形成了许多彼此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特点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乌孜别克族人民为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如发展特色农业,开展集约化的农业耕作,规模化利用绿洲土地资源,最佳化农作物品种,狠抓优质果蔬生产与栽培,儘可能给农业生产注入科技成分,开展範围不等的区域协作等 。同时还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业综合开发,发展以棉纺、食品、丝绸、皮革为主的加工业,试办出口加工区,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发展旅游业,开发旅游商品和民族工艺品,经济结构明显最佳化 。文化信仰乌孜别克族很早就信仰伊斯兰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