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帝懊悔错过王昭君红颜一怒杀贪心画家毛延寿( 二 )


王昭君当然知道细君公主的事,但是,她更了解普通宫女的愁苦 。在后宫,为后为妃的高高在上,富贵冲天,宫女则命贱命薄、如蚁如纸 。自己入宫已有些年头了,只因拒绝了画师的索贿,至今未能出永巷一步,仍是一个宫女 。书烛银台旁,宫槐月光下,她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永巷离皇帝的寢殿并不遥远,每天玉辇经过,丝弦管响,每夜歌舞不绝 。她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咫尺天涯!什么是那种不堪的境地了!那是令人万般无奈,柔肠寸断,悲怨似海的境地 。永巷内不断有宫人发疯和自杀的消息传来 。
“远嫁匈奴即能保大汉和匈奴安居乐业,”想到边境兵荒马乱、妻离子散的场景,王昭君心跳加速,“不枉我知书达理,不弃我天生丽质,我要远嫁匈奴为民造福 。”
当呼韩邪单于牵着王昭君的纤纤素手出现在定婚仪式上的时候,汉元帝眼前顿时一亮 。一位美人,两道黛眉轻颦微蹙,稍露一丝幽怨;一头秀发云鬟雾鬓,更显万种风情 。她的出现,“使汉宫为之生色”,汉元帝脸色立即变青 。他不停地在心里自问:“后宫怎么还有这样绝色的女子?我为何还不曾临幸呢?”他强打起精神,主持完仪式 。
汉元帝回到内宫,立即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找出王昭君的画像细细端详 。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而粉颊秀靥之上,何曾有什么黑痣,完全是无中生有!汉元帝一气之下,将毛延寿推出斩首 。
有诗为证:曾闻汉王斩画师,何由画师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
在去匈奴前,王昭君请求回家看望亲人 。汉元帝对这位无缘临幸的美人,充满了爱怜,特旨恩准了她的请求 。王嫱自请和亲的壮举在家乡迅速传开 。听说她省亲回来,人们在香溪夹岸十里,迎接昭君回家 。王昭君站在绮罗绵缎装饰的画舫上,含着热泪,一路向乡亲们致意 。父母亲见到昭君,悲喜交加 。见面即为永别,父母心中如刀绞!女儿出塞去结两国友好,又令双亲感到莫大的欣慰 。
王昭君回到家乡后,一面与亲人细细叙别,一面满山遍野寻觅儿时的足迹 。看到故乡的青山秀水,听着熟悉的乡音,王昭君依依不舍 。
王昭君离开家乡那天,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 。登上江中的龙舟,王昭君抱起心爱的琵琶,弹起哀婉动人的别离曲 。岸边盛开的桃花宛是她的知音 。曲声中,桃花纷纷飘下,有的落在龙船上,有的飘到她身上 。看到渐离渐远的故乡与亲人,看到纷飞的花瓣,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王昭君不禁潸然泪下,泪水洒落在桃花瓣上,又漂入江中 。那些沾满昭君泪水的桃花瓣纷纷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小鱼,追随龙舟游动 。有位船工随手摸起一条小鱼献给昭君,昭君深情地赐给它们一个美丽的名字——桃花鱼 。
从此,每当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鱼便在香溪清澈的水中游来游去,好像在和故乡的人们一起迎接着昭君的归来 。
大汉美女
奉旨入胡步出殿门前,昭君驻足慢慢回首一望,眉头微蹙,脸上露出哀怨的神情 。这一瞥,竦动左右,大殿之上,所有的人都被哀怨的美丽所震慑 。这哀怨是对元帝的,令元帝更是揪心悔恨,悔恨生生错过了国色天香 。
王昭君面向未央宫拜别了天子,带着一种异样的感情,看了最后一眼熟悉而又陌生的长安宫阙,怀抱着琵琶上马而去 。当护卫的仪仗浩浩荡荡经过长安大街时,沿途万人空巷,争睹昭君公主的风采 。眼看如此风情万种的美人儿,离开繁华的长安城,前往荒凉的胡地,陪伴一个苍老的匈奴单于,人们无不嗟叹不已 。秋风阵阵,旌旗猎猎 。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秋风黄叶,引动她的忧伤 。她心绪难平 。马背之上,她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吟出一首《怨词》: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