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始末:周福清结局怎样

少年时代的鲁迅,曾因家庭生活的变故,而饱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他在为《阿Q正传》俄文译本写的自叙传略中回忆:其祖上本是殷实富足的大家,“但到我13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这“很大的变故”指的就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的科场舞弊案 。在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此案的记载,并借此了解这场晚清科考案狱对少年鲁迅的影响 。
密信有“关节”
周福清于同治六年(1867)考中举人,四年后,他先是在会试中被取为第199名贡士,接着又通过殿试,成为三甲第15名进士 。之后在翰林院庶常馆经过三年学习,他被派往浙江杭州府金溪县当知县 。光绪四年(1878),他因事被巡抚参劾革职,降为教官 。但是,次年周福清又花钱捐了个从七品的内阁中书,回到京城,日常工作就是抄抄写写 。
光绪十九年三月,周福清的母亲去世,按清朝定制,要离开官位回乡居丧三年 。就在他回到浙江后不久,其子周用吉(鲁迅之父)报名参加了这年八月的举人考试 。主持这次浙江乡试的主考官恰是22年前与周福清一起考中进士的殷如璋 。殷是江苏扬州人,这时的官职是正五品的通政使司参议 。周福清得知自己的同年要来当主考的消息后,立即动了心思 。
【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始末:周福清结局怎样】这是绍兴鲁迅故居中的鲁迅祖父周福清和两位祖母的画像 。
七月二十五日,周福清从上海赶到苏州,停船静候殷如璋,并准备好关节条子 。所谓“关节”,是指与考官串通作弊,在入场前订下考生在试卷诗文某处作何记号,用何字眼 。周福清暗订的关节字眼是“宸忠”、“茂育”四字,专门写在一张纸上,另外还有一张纸写着“洋银一万元”,是他许诺事成之后酬谢主考的价钱 。周福清把这两张纸和自己的名片一起装入信封,等待送给他可称为年兄的殷如璋 。
送信露天机
七月二十七日,殷如璋的官船到达苏州码头 。周福清为避人耳目,自己留在船上,派家仆陶阿顺代送关节 。他嘱咐陶阿顺,先投贴拜会,争取让主考大人接见,当面递信,考官如不接见,再投信函 。
陶阿顺本是个粗人,他原在绍兴府一户人家当佣工,刚被周福清借来没几天 。来到戒备森严的官船下,陶阿顺早把新主人的吩咐忘在脑后,为图省事,他把周福清的名帖和密封的信函一同呈递上去 。他的鲁莽使周福清的机密妙算露了个底朝天 。关于这其中的细节,有着几种不同的记载 。
一种说法:苏州知府王仁堪来到殷如璋船上,进行礼节性拜访 。恰在这时,殷如璋的仆人递上一封信来,说是送信人在船下立等回信 。因为按规定主考官在赴任路上不能接收任何亲朋好友的私人信件,以防说情作弊,殷如璋就装模做样地请王仁堪代拆 。王仁堪打开信一看,脸色大变,立即呼令把送信人拿下 。“殷见事已泄,亦拍案大怒,请将下书者严究,以明心迹,于是周遂被祸 。”
第二种说法:陶阿顺把周福清的名帖、信函一并带上船 。当时,殷如璋正和副主考周锡恩谈天,陶阿顺将信函递上后,殷如璋知道其中有物,不便当众拆开,便搁置桌旁,表示不在意的样子,让陶阿顺先回去 。谁知陶阿顺粗俗无礼,竟当着众人的面说,此信关系银钱大事,怎么不当面给个回条?事情曝了光,殷如璋又气又恼,立即下令把信和人一同交给地方官府查办,他本人则保住了清白 。
第三种说法:陶阿顺将周福清的信送到官船上,因船上官员吏役人来人往,殷如璋没有马上拆信,传话叫送信人稍候 。陶阿顺在岸上左等右等,最后不耐烦了,就大声喊叫起来 。这下惊动了船上的众考官,殷如璋只好拆信开读,丑闻于是公之于众,殷如璋立即将陶阿顺扣住,连同信函交给苏州府严切究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