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民国名人饮食爱好:鲁迅喜甜食最爱吃萨其马

成为美食顾问之前,二毛是个诗人,成为诗人之前,他是一个数学老师 。作为诗人,二毛曾经是上世纪80年代莽汉诗派的代表,而作为美食顾问,他除了被《舌尖上的中国》力邀、做客湖南卫视王牌节目《天天向上》,还在北京亲力亲为开设了一家餐饮公司,各路明星名士如阿来、麦家、陈坤、黄晓明都是他的座上宾,不久前大导演吴宇森的“羊头宴会”也是由二毛亲自操刀 。
在一边研发私房菜,一边在民间寻根采菜的同时,他又一边做美食作家,写《碗里江山》、《妈妈的柴火灶》这等锦绣文字 。有人说二毛“做着一件油腻腻的事儿,却充满诗意” 。最近他的新作《民国吃家》,用文化的笔触揭秘了民国时文人名士的餐桌 。
揭秘民国名人的餐桌:
鲁迅喜甜食,最爱萨其马
二毛认为,自古以来,美食很大一部分是靠名人、靠文人墨客、靠民间推动的,这一点在民国时代表现得更为突出 。吃吃喝喝绝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这是一个美食绚烂的时代,它直接影响了现在的“美食地图” 。于是,在阅读大量民国名士的日记、著作之后,二毛将传奇般的古法技艺拂去尘埃,诗化翻炒出几近失传的美味,飘香出最入味的民国风情,遂成为《民国吃家》这一本书 。读者陡然发现,原来历史教材里平面化的名人一个个坐上餐桌,都是爱吃、贪吃的美食达人,这其中不仅有鲁迅、胡适这样的文人雅客,还有袁世凯、张学良、蒋介石这样的一代枭雄 。
说起谈吃货众生相,二毛又提及他做此书有特别的初衷:那就是找回失落的味道 。“其实如今的主要菜系,皆从历史脱胎,饮食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具有文化的内容 。”二毛说,“如今很多民国时候的美味我们已经品尝不到,除了制作技术失传,更主要的是新的生产方式污染和改变了食材原有的风味,用民国名人谈吃,是找到一个载体来找回失落的味道 。”
尤其是鲁迅一节,二毛着墨颇多,他考证,仅仅是北京的食肆,鲁迅就曾去过65家 。在万千美食中,鲁迅先生最爱甜食 。在《民国吃家》中,二毛这样写道:“在教育部供职时,鲁迅品尝过不少精美知名的点心 。每到发薪的日子,他会顺路到一家法国面包坊买两款奶油蛋糕,每银元20个,算是非常昂贵的食品了,主要用来孝敬他母亲,自己也会吃些 。”而根据二毛的考证,鲁迅最喜欢的糕点是蜜糖浆黏的满族点心萨其马 。
【揭民国名人饮食爱好:鲁迅喜甜食最爱吃萨其马】
用诗意笼络食色:
吃出饮食背后的时代与文化
《民国吃家》是一部关于美食的“昨日风情录”,它从美食写到食事,从食事写到人生,名人的饮食情趣,食物的典故内涵,人与食的缱绻深情,久远的历史风貌,亘古未变的生活气息都一一落在笔端 。在二毛看来,吃吃喝喝绝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在民国,慈禧的清炖鸭子脱下鸭皮游上了袁世凯的餐桌;在民国,胡适用东兴楼的酱爆鸭丁嫩滑酱香了鲁迅一生的才华;在民国,谭延闿的祖庵鱼翅在南京的上空鲜亮腴滑地飞翔;在民国,张大千用恋爱的火候软炸着扳指儿香酥脆嫩了十八岁的仕女……“我想用民国的人物来承载我对民国菜的热爱 。”二毛如是说 。
二毛是重庆人,他最初的专业学的是数学,但由于自小爱吃,所以由食客变成专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二毛开始和几个朋友一起“吃转转”,就是在几个朋友家轮番做饭,从此二毛开始了研究私家菜的“不归路”,一做就是十年之久 。二毛凭借那些年的研究寻访,研制和继承了川东菜系的绝活,但他独到地认为“辣只是川菜的外衣,甚至是川菜的虚荣心 。”二毛后来在成都开了一家餐厅,又转而北上,2005年到北京继续经营他的菜馆 。由于是诗歌的囚徒,二毛的美食随时用诗意和文化笼罩着自己的餐饮经营,也吸引了一大批臭味相投的文化人 。如野夫、何多苓、麦家、张一白、徐静蕾、黄晓明等诗人、作家和明星都是二毛的常客,而他在北京的饭店名为“天下盐”,正是拜已故著名诗人张枣所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