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豪门:吕氏家族在汉朝建国中的作用( 六 )


三、汉初政治与吕氏的结局
笔者以为吕泽在秦楚之际功劳甚大,但吕氏之功有几处不可解 。若依笔者所论,吕泽之功都足以封王,而其生前并没有享受封王之荣耀,直到其死后很久,才由吕太后追封为悼武王 。因此在笔者所论中,如同《史记》将一些不完全属于韩信、曹参的功劳收归二人所有那样,肯定将一些不属于吕氏之功归到了他的名下 。这是因为史料阙如,而无可奈何的事 。考虑到其部下丁复、蛊逢受封户数之多,作为主将的吕泽则有低封的遭遇 。据有关记载,刘邦建国后有废太子改立戚夫人所生子如意的打算,压低吕氏功劳或与此有关联 。而最终刘邦未能如愿以偿改立太子,也与吕泽的战功及其属下众多有关 。
尽管汉初改换太子事件中传闻甚多,但此事肯定是有的 。刘邦以太子刘盈孱弱为虑,欲以戚姬所生子如意替代之,遭到众大臣的一致反对 。在这种广泛的反对声中,是否有吕氏的影响在内,值得考虑 。《留侯世家》记张良闭关修练以避免为此事表态,因遭吕后兄吕建成的劫持而开关主持其事 。因此,吕氏家族肯定动用了一切手段,力图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 。而刘邦方面又不得不考虑吕氏的势力,从而使自己的打算彻底落空 。而吕泽的薄封或是刘邦在立嗣之争时出于权宜考虑的结果 。应该看到,由于共同参加了反秦及楚汉战争,吕泽与刘邦阵营的众多武将有着相当深厚的感情,大家也愿意为老战友抗颜犯上 。但事成之后,尤其是吕太后执政时期,吕氏家庭的势力骤然膨胀,则使得原本不错的同僚关系终于恶化,最终造成吕氏灭族 。
吕后称制时期,以吕代刘的用心已毫不掩饰,而刘邦给众部下的恩情始终存在,这就造成了以拥吕还是拥刘的两大政治集团 。吕后大封吕氏子弟,其家族称王者达三人之多,而且又有多人功未有,得以封侯 。此等行径肯定要触怒为汉家打天下出生入死的已封功臣和未及封侯的战将(汉文帝时,又对参加战争的武官论功行封) 。据说刘邦去世时,吕后曾动了诛杀大臣的念头,这使得众大臣对吕后离心离德 。吕后害死三个赵王的罪行,无疑给刘邦的老部下心中留下了巨大的恐慌 。待吕后本人去世,朝廷大权落到了吕氏子侄手中,众功臣肯定担心三赵王的悲剧会在自己身上发生,于是,众人合力灭了吕氏 。灭吕氏之后,为了消除吕氏的影响,汉朝廷上下或开始将吕氏的战功从史册中有计划地删除 。最终造成了史料的残缺 。即使在史料明显残缺,又认定是受政治斗争牵连,但仍然解释不了为何同为政治斗争的失败者韩信的功绩并未受到削弱,甚至于还可能将吕氏之功合并到他的名下的事实 。其中原因是否是韩信之死罪原本有冤屈的成分,故朝野上下默认了他的功绩,从而使其战功得以在功劳薄上体现出来 。究竟如何,则已无法得其详 。有关汉初谋反事件与史料的关系,似能理出一个大致脉络,即凡是可以有确凿事实的反叛,其人之功多从史料中略去,而只是怀疑其叛者,则多保留了他们的功劳 。可以确认的反叛有韩王信、黥布及陈?,这三个人在楚汉战争中的功劳就不见了 。可以肯定,此三人能得到重用,乃至封王,如无大功是不可能的 。从其反叛后,刘邦亲自挂帅出征一事来看,这三人的作战能力也是相当强的,以致于刘邦不敢掉以轻心 。反观韩信与彭越,其是否反,则难说的很,其罪名多半是莫须有,不足为凭 。故官方档案中没有削删他们的功绩 。至于卢绾之反,亦属真实,也不见其有什么具体功劳被记载下来,其情况与前述三人又有区别 。其传记资料中已明确说是因为与刘邦关系好,而封王 。则其原本就功劳甚小,不得与前三人类比 。之所以要说这些关联不大的人和事,只是为了说明汉代因政治斗争的关系,存在削删档案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