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歌:壮族民歌有何历史意义?又有何种类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 。壮族人无论男女 , 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 , 父教子 , 母教女 , 形成幼年学歌 , 青年唱歌 , 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 。在农村 , 无论下地种田 , 上山砍柴 , 婚丧嫁娶 , 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 , 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 。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 。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人人能歌 , 个个会唱 。因此 , 广阔的壮乡 , 素有“歌海”的美誉 。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 。历史上 , 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
壮族聚居村寨 , 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 , 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 , 时而平行 , 时面交叉 , 高低相衬 , 跌宕起伏 , 悦耳动听 。壮族多声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约有一百多种 , 在广西境内壮族多声部山歌 , 遍及广西六个地区30多个县 , 其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泛 。壮族多声部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 , 在艺术形式上比较成熟和完美 , 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的一种形态 , 应该看作是壮族民间音乐史上突起的高峰 。它是壮族劳动人民生活经验、思想精神和艺术智慧的结晶 。
壮族民歌 , 就形式分 , 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 。排歌为壮族诗歌的自由体 , 每诗只咏一事 , 有时长达 300多行 。长篇叙事诗比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六丘和达七》、《莫一大王》等 。其中以《嘹歌》的表现形式较为特别 。它不是以叙事方式讲述完整的故事 , 而是以封建领主的兼并战乱作为背景 , 通过抒情的对唱表现一对男女青年悲欢离合的感情 。四句一组 , 相互问答 , 拆开来是独立的抒情诗 , 连缀起来又是一首有头有尾的故事诗 。
壮族民歌浩如烟海 , 种类繁多 , 从内容和形式来看 , 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童谣等 。
壮乡民歌多 , 但传唱之时都要遵守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 , 不能瞎唱乱唱 。特别是时政歌、仪式歌和情歌 , 在什么场合唱是有规矩的 。比如情歌 , 在野歌圩里可以尽情地唱 , 而在家里 , 在父母面前 , 在夜歌圩里就不能唱 。仪式歌中 , 祭祀唱什么 , 婚嫁唱什么 , 丧礼唱什么 , 都是绝对不能颠倒乱来的 。连迎接不同的客人也有不同的迎客歌 。
壮族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 。壮族山歌由于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欢、西、加、比、论等五种 。在壮族地区 , 每一个区或乡都有好几个调子 , 其中有叙事用的平调;有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 , 等等 。据粗略统计 , 各地不同调子加起来达1000种以上 。这些山歌调虽然是固定的 , 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 。其旋律与歌词相结合 , 能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除了单声部民歌 , 还有双声部和三声部民歌 。山歌调的演唱方法 , 有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 , 无论是支声式、和声式或者复调式 , 都丰富多彩 , 别具一格 。其中富宁皈朝山歌调、靖西马隘及汉隆山歌调、田阳古眉山歌调、马山山歌调、环江山歌调 , 尤其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