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女子为何喜爱佩戴银饰男子又为何喜爱纹身

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 。据民国廿二年(1934)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载,百色“女子饰品,有发箍、簪及指约、手镯等 。”恩降“妇女装饰,城厢多尚金玉,乡村则重玉质银器 。”西林“惟女子最爱佩戴簪钗、耳环、手镯及盾牌等 。富者用金质,贫者用银质 。”桂东南的壮家少女,也“尚戴银质簪环” 。壮族银饰的种类,主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脚环等 。土官时代,安平妇女最多戴四个银项圈,十多个戒指(有的一指几个),加起来重一斤多 。
桂北壮族妇女的项链和项圈共达九个之多,胸排长方形,透雕,打成鸟兽花卉,下沿有小链穗,以银链挂在脖子上 。壮人银镯式样比较丰富,有的打成一指宽的薄片;有的打成一根藤;有打成多根相互缠绕;有的还嵌上绿色的小珠,等等,显示壮人的银饰艺术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观念的变化,在壮族地区难看到壮族妇女配戴传统的银饰了 。
宋代《太平寰宇记》载,邕州左右江各州“其百姓恶是雕题、凿齿、画面、文身” 。可见文身之俗,壮民不仅由来之久,而且相当普通 。壮族先民文身的原因,在《说苑·秦使篇》中说是为避蛇龙(即鳄鱼)之害 。原来有一部分从事渔业的壮族先民常受到江海中鳄鱼的袭击,引起人们恐惧 。人们敬畏它,便把自己打扮成 “龙”(鳄)子,祈求它不要伤害 。另外,人们在额上、身上文身还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区别,具有民族图腾的标示作用 。后来图腾观念淡化,文身慢慢成为一种装饰,变成了服饰的补充和延伸 。1949年前后,一些壮族地区仍然有文身的习惯 。壮人文身的部位,以面额最为重要,因为这是先入人眼的部位 。
其次是前胸再次为两臂及背部,最后是双膝以上至小腹 。文身的内容和壮人不同部落的习俗有关,也就是和不同氏族的标志——图腾有关,再后来则与人们的某种观念有关,例如不同的审美观念等 。壮族文身有鳄鱼、鳄鳞、虎纹、蛇、云雷纹、蛾、蝴蝶、花草、鸟、蜻蜒等形状 。所用颜色全为青黑色,与服装一致,表现了壮族祖先以黑为美的审美观 。有些地方的男子浑身虎纹,表现了一种威武的男子气概 。
【壮族女子为何喜爱佩戴银饰男子又为何喜爱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