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日渐消失的中国节日你都还记得吗?

如今,我们的洋节日很多,而诸多传统的节日,一个个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
寒衣节
寒衣节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民间称为鬼头日,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三大“鬼节” 。
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 。
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 。传说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到长城,也是农历十月初一这天 。
人日节
人日节,又称“人胜节”、“人庆节”等,在农历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 。
“人日”源于古老的创世神话传说 。据《占书》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 。
最初,人日节的主要活动是单一的占卜活动 。魏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 。
到了唐朝,人日节最为盛行,这天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 。唐代以后,人日节日渐衰落 。
天穿节
天穿节又叫补天节,为正月二十日(宋代以前,为正月二十三日) 。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形成于汉代,在东晋成俗,宋代盛行 。
最早记载天穿节的资料是东晋王嘉所撰《拾遗记》,清代所修类书《渊鉴类函》卷一三《岁时部》记载:“补天穿 。《拾遗记》云:‘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曰补天穿 。’相传女娲氏以是日补天故也 。”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焚香燃烛、叩头礼拜以敬奉女娲娘娘,而且此项祭祀活动必须由家族里的中老年主妇来主持,以象征女娲在氏族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上巳节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 。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流行,是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 。
《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就是写的上巳节的情形 。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 。
观莲节
传说农历六月廿四是荷花的生日 。宋代已有此节 。这一天有划船、观莲等活动 。凡有池塘种荷花的人,用纸做灯,内放蜡烛,点亮后置于水面,任其飘去,表示庆祝 。
在水乡泽国的江南一带,此日是举家赏荷观莲的盛大民俗节日,泛舟赏荷,笙歌如沸,流传数代,遍染荷香,成为汉民族最优美浪漫的节日之一 。
花朝节
花朝节,俗称“花神节” 。南宋杨万里的《诚斋诗话》谓“东京二月十二日为花朝” 。
花朝节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 。而在唐代的诗文及史籍中,关于花朝的记载已很是常见,如司空图的“伤怀同客处,病眼却花朝”、卢纶的“虚空闻偈夜,清净雨花朝” 。
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这是纪念百花的生日 。
天贶节
【盘点那些日渐消失的中国节日你都还记得吗?】又称“六月六”、“回娘家节”、“虫王节”等,节日活动较少,主要是藏水、晒衣和晒经书,妇女回娘家,人畜洗浴,祈求晴天等活动 。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存在 。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掺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 “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 。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