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康熙帝真的微服私访过民间吗?

导读:我们都看过《康熙微服私访记》,可是康熙帝真的“微服私访”过民间吗?这可不好判定 。因为皇帝作为君主,其实是不可以走到民间去接近群众的,历史上也没有史料可以证明康熙走访过民间 。
《圣祖仁皇帝圣训》设有“省方”类目,记载康熙皇帝有关巡幸的一些谕旨,表明康熙皇帝的行政特色 。省方,就是视察四方 。翻开《清圣祖实录》,有关康熙皇帝巡幸的记载连篇累牍 。他东巡山东,西巡陕西,北巡塞外,南巡江浙,京畿之地更是频繁巡视之地 。巍峨泰山、名胜孔府、壮丽五台、苍莽草原、清秀水乡都留下了康熙皇帝的足迹,不过他的巡视主要不是为了游玩,而是出于政务的考虑,从这个角度看,康熙巡幸是勤政的反映 。
网络配图

我们还是看看康熙皇帝巡视地方的一些具体情形,以了解康熙巡幸的历史面貌 。康熙皇帝最有代表性的巡视是六次南巡 。南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黄淮冲决为患”的问题,亲历河道,寻求治河方案,考察治河工程;同时周知吏治,观览民情 。南巡主要走水路运河,御舟自京而下,途径直隶(今河北)、山东、江浙,最远到达苏杭 。
康熙皇帝十分注意巡幸,尽量避免骚扰百姓 。他要求凡巡幸一切需用之物,皆从节俭,巡幸需用草豆木炭食物,概勿令地方官派取民间,扰害百姓,由衙门照时价采买供给 。巡幸时常带负责监察的科道官,稽查强行买卖扰害百姓者 。要求地方文武大小官员不许与扈从官员以戚友送礼,对于馈送收受人员,“以军法从事”,其扈从大小官员及随往仆役,如有横行生事扰民者,一并从重治罪 。还到处张贴安民告示,声明发现地方官私征,定行从重治罪 。要求凡经过地方,百姓须各安生业,照常生活,不得迁移远避,反滋扰累 。康熙皇帝巡视也注意减少随从人员,轻装南下,巡视堤堰,沿途皆设营幄,不御屋庐 。康熙皇帝说自己“便道至浙江观风问俗,简约仪从,卤簿不设,扈从者仅三百余人” 。据此可知简约情形下他的巡视队伍规模 。巡幸驻跸之处,他说也未有超过三日的,担心扈从人众,恐多留一日即滋百姓一日之扰 。可见他注意节制,尽量少给百姓找麻烦 。
尽管如此,地方官害怕接驾不周,同时也想借机敛钱,还是有扰害百姓之事的 。康熙皇帝就曾说:各省不肖官员借口修理行宫,供备器物,并建造御书碑亭等项名色,动用正项钱粮 。说是捐俸偿还,并不偿补,及至亏空数多,复加倍私派科敛肥己,以致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 。种种弊端,不可胜指 。巡幸免不了加重百姓的经济负担 。
康熙皇帝认为:“百姓足则国家充裕,若期比屋丰盈,必以蠲租减赋,除其杂派为先 。”同时他为了减轻巡幸沿途百姓的负担,经常蠲免沿途地区的地丁钱粮 。如第二次南巡,将江南全省积年民欠一应地丁钱粮、屯粱芦课、米麦豆杂税二百二十余万概与蠲除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第三次南巡,看见淮扬一路既困潦灾,所过州县耕获、市场不及以前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八年(1689年)第一、二次南巡时,认为:“此皆由地方有司奉行不善,不能使实惠及民”,因此“亟思拯恤,截留漕粮,宽免积欠” 。采取切实措施减轻百姓负担 。他也认识到,蠲免钱粮原为百姓小民,然而田亩多归缙绅豪富之家,小民所获甚微,无田穷民未必均沾实惠,约计人民有恒业者十之三四,余皆赁地出租,所余之粮仅能度日 。于是要求地主也要给佃户适当免收地租,调整主佃及其与国家的关系 。
由于康熙皇帝大量蠲免钱粮,民间有建立碑亭称颂的,康熙皇帝担心此举各地仿效,未免致损民力,下令停止建造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南巡驻跸苏州府城内,正逢生日万寿节,官民奏进各种食物 。康熙皇帝以“因阅视河工,巡访风俗而来,非为诞辰也”,谢绝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