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疑之术残害了哪些名臣良将?

导读:将领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用人不疑 , 疑人不用” , 这体现了信任的重要性 。确实如此 , 带兵打仗自然要选择信得过的人 , 不然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当然信任也是双方的事情 , 不仅你要做到信任别人 , 更重要的是要别人信任你 。自古很多名臣就死在了这条原因上 , 因为帝王的怀疑最终惨遭杀害 。
“忠疑”一词 , 源出《反经》 。是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记述中缩化出来的 。原句是“信而见疑 , 忠而被谤 , 能无怨乎?”意思是 , 诚信取人而反遭疑忌 , 忠心耿耿而反遭诽谤 , 实在不能不令人怨愤!的确 , 因诚信取人、忠心耿耿而被猜忌的事 , 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忠于一方 , 必定会受到另一方的疑忌;你所效忠的这一方也会因听信谗言 , 毁谤你 , 疑忌你 。这后一种情况当然更令人心寒 。所以有望于功名的人 , 对忠心反而受忌的可能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 以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
网络配图

毁谤与赞誉 , 肯定与否定本来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以汉高祖刘邦那样的雄才大略和汉丞相陈平那样的足智多谋 , 有人毁谤陈平时 , 汉高祖就疏远了他 , 而有人赞誉陈平时 , 汉高祖又亲近信任了他 。以汉文帝那样的英明和云中太守魏尚那样的忠诚 , 由于呈报战绩时 , 多报了几颗首级 , 便被绳之以法 , 就地免职 。经冯唐在文帝面前为他辩解之后 , 又被法外施恩 , 重新重用 , 建立了大功 。由此可知 , 人们在做出判断时 , 往往出错误 , 一出错 , 结论必然相反 。
案例一:
邾国过去缝制铠甲使用的是丝帛 , 公息忌对邾国的国君说:“不如用丝带 。”邾国的国君说:“好吧 。”于是下令制铠甲必须使用丝带 。公息忌因此也命令自己家中制作铠甲时用丝带 。有人在国君面前中伤他说:“公息忌所以建议用丝带 , 是因为他家制铠甲都用丝带 。”国王听后很不高兴 , 于是下令不准再用丝带制铠甲 。这是邾君的判断有错误 。如果过去邾国制铠甲用丝带有利 , 公息忌家中用丝带再多又有什么妨害呢?如果用丝带制铠甲无利而有害 , 公息忌即使不用丝带又有何益?无论是公息忌用丝带还是不用丝带 , 都不足以说明公息忌的建议有什么错 。所以凡是听别人的话 , 不能不经思考就贸然相信 。
案例二:
楼缓说:“有一个叫公父文伯的人 , 在鲁国做官 , 病死之后 , 有二名侍妾为他在家中自杀 。公父文伯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并不悲伤哭泣 。随嫁的侍妾说:”哪里有儿子死了 , 母亲不哭的?“公父文伯的母亲说:”孔子是个非常贤明的人 , 被鲁国弃置不用 , 去周游列车 , 文伯却不去追随孔子 。如今他死了 , 侍妾却为他自杀 。可见他对有德的长者不亲近 , 而对待妾却过分宠爱 。“这话出自母亲之口 , 人们就认为是贤明的母亲 , 可是如果出自妻子之口 , 人们就不免会认为他的妻子好吃醋 。所以同样的话 , 出自不同人的口 , 人们评价的态度就不一样 。
网络配图

案例三:
乐羊被任命为魏国大将 , 率军攻打中山国 , 而他的儿子此时正在中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