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只狗的智商超过了爱因斯坦( 二 )


这就是精英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同年出生的孩子,月份大的,因为生理的成熟、锻炼时间的充裕,他们有可能被关注、夸奖和特殊对待;一旦被选入更高等级的团体,会有更优秀的教练辅导、更好的训练条件、更多的集训时间,于是 成为“最优秀的球员” 。这个现象同样也发生在欧洲足球、美国棒球等选拔形式基本相似的体育比赛中 。
那么,学校教育制度,也有同样的问题,同是四年级的学生,智力水平相近,月份大的比月份小的学生,成绩高出4%-12% 。在学校中,教师很难分辨到底是学生的能力,还是发育水平,造成孩子的成绩差异 。
作者在书中呼吁,我们为了更公平、公正地让孩子拥有发展的机会,应该从体制上进行变革,尽量把相同发育水平的孩子分在一个班级,分班时参考出生月份的差异,把临近三个月生日的孩子分在一起 。
其次,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有些人能够幸运地率先完成10000小时训练的积累,这是机遇之二 。
心理学家很早就发现,人的大脑平均要花费10000小时,才能完全理解和消化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达到精英的程度 。这就是10000小时法则 。
我们回忆刚才提到的精英选拔机制,就能够发现,能够在同龄人中,最先完成 10000小时积累的,也是那些“幸运儿” 。从某种程度说,是机遇的眷顾,帮助这些幸运儿完成了“数量的积累”,成为精英 。
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摇滚乐队,甲壳虫乐队的经历,佐证了这个理论 。机缘巧合,他们被邀请到德国的汉堡演出 。在此之前,他们每晚只需演奏一个小时,只表演最经典的曲目 。但是应邀去汉堡的时候,被要求每天晚上演奏8个小时,最受欢迎的时候要到凌晨2点才结束 。
超量的演出造就他们的体力和耐力,还迫使他们尝试学习不同风格曲目,更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 。于是1960年到1962年之间,五次汉堡之行,1200场演出,帮助甲壳虫乐队完成了“10000小时的积累”,脱胎换骨地出现在人们视野里 。
完成10000小时训练的原始积累,的确要依靠机遇的帮助 。然而机遇并不是随时随地可以出现的 。作者列出人类有史以来,最富有的75人的名单,竟有十四人都出生在1830年到1839年之间 。
因为他们十分幸运地搭上了一般经济高速发展的列车——1860年到1880年美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这正应了中国的古话“时势造英雄” 。
一批出生于1953年到1956年之间的电脑软件大咖,也是时代发展的幸运儿 。1975年是个人电脑时代的黎明,年龄稍大已经获得了工作的地位,过小还没有从学校毕业 。所以1975年处于21岁左右,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就拥有了享受第一缕曙光的最好位置 。
其中就包括了神话一般的人物比尔·盖茨和比尔·乔伊 。1968年的电脑还如整间屋子般大小,程序员排队运行程序,好比今天的北京三环堵车 。那时,中学在学的比尔盖茨就幸运地享受到分时系统的计算终端 。
后面他获得的一系列的机会,都指向一个结果,他在别人没机会使用计算机的时候,他就率先积累1000小时,用来学习编程 。有“互联网领域的爱迪生”之称的乔伊,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处 。
10000小时的积累,如何能更快实现?机遇的眷顾,加上个人的努力,缺一不可 。特殊的成长环境与个人的奋斗,共同作用,促成了他们的成功 。从某个角度说,他们是被时代眷顾的幸运儿 。
一个斯坦福大学的教授特曼,他层层筛选出智商最优秀的孩子,作为追踪调查的对象 。他本以为,这些智商处于金字塔顶的孩子,一定能在长大后成为美国社会的中流砥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