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巴金,记住一个时代

一个伟大、杰出的作家,既是时代的产儿,也是他所属时代的代表 。
巴金走过漫长的百年历程,他说自己是“五四运动”的产儿 。一九〇四年出生的他,在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中获得思想、精神与文学的滋养、力量,走过风雨,在起伏跌宕的社会演变过程中,其生命一直走到二〇〇五年,最终与他经历的时代永远告别 。
岁月沧桑,跨越百年 。
巴金所经历这一个百年,堪称中国历史上变化最为迅疾的百年 。百年之间,晚清、民国、共和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思想改造、“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新世纪……朝代更迭,制度替换,思潮涌动,风云变幻 。多少风云人物在百年历史舞台上走过 。有的如电闪雷鸣,来去匆匆,人们还来不及看清他的容颜,他就消失在无边的夜色里,没留下多少痕迹;有的如大江大河,汹涌奔泻,波撼千里,人们仿佛永远可以感受到激流的涌动,听见不息的回响;有的如潺潺溪水,没有引吭高歌,也非恢弘壮观,但它执著,它坚韧,在起伏跌宕中流淌……
巴金以他自己的个人姿态走在他的时代 。
我很难用一个单一的比喻来概括他 。有时他如电,如雷,有时如激流,有时又如溪水 。不同生命阶段,他表现出不同的感情形态、生活形态 。他就是这样以独特的生命方式走过一生 。他的思想、精神、作品,以及他的复杂、矛盾的性格,都已成为巨大的存在,为我们解读百年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提供了一个内涵丰富的范例 。
“把心交给读者 。”
“讲真话 。”
“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
这是巴金的心愿 。他的一生,也是竭尽全力这样在做 。
如今,迎来巴金一百一十周年诞辰,人们追思他,纪念他,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从《家》《春》《秋》到《随想录》,曾以作品的力量深深影响过他的读者和他的时代 。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因为我们自身,在这个时代,更需要珍爱和传承他留下来的精神遗产和文学遗产 。
历史,永远是一种延续 。
回顾、思考与传承,才是真正的、最好的纪念 。
02
近年来,人们常常以不同方式回忆八十年代,谈论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不只是一个时间的起始,我把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接下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平反冤假错案,看作八十年代的先声,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阶段 。
恢复高考是教育的理性回归,是告别混乱年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但是,如果将之放入更为广阔的历史范围,即可看出,它的最具时代转折的意义,应该是社会终于回到了“公平竞争”的底线 。当年参加高考并有幸录入的不少年轻人,曾多年背负着父辈的“原罪”包袱,其中,通常所说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即家庭出身为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的青少年),比例较大 。帷幕既然拉开,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便一一亮相了 。接下来两年时间里,四百四十多万地主、富农摘掉帽子,几十万名右派分子和一个又一个“反革命集团”相继获得平反……从此,他们的子女,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享有与同辈人一样的平等身份和权利 。
改变历史的第一步,已经迈开 。这无疑是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一次大变动 。多少人的命运为之改变,多少个家庭为之团圆 。如今,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词语之一是“弱势群体”,三十年前,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那些步履蹒跚的归来者,正是那个时代的“政治贱民”,名符其实的“弱势群体” 。这个群体,期盼与其他群体一样轻松呼吸,期盼自己也能够挺起胸膛,走在大街上,周围不再有人投来鄙视甚或仇视的目光,他们的后代也不再背负父辈沉重的政治包袱,可以与别的孩子们一样,伸出臂膀,拥抱阳光,唱一曲自己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