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罗从彦的历史地位,对闽学发展起到多少作用?

宋明时期 , 我国东南地区出现了一批研究、倡导、宣传并发展二程(程颖、程颐)理学的学者 , 经过数代师、弟长期艰苦努力 , 终于在学术上形成了有别于濂、洛、关学的独立学派 ,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闽学” 。在这一学派中 , 最著名的是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 , 即史称“闽学四贤” 。
四贤当中 , 先师杨时以程门立雪求道被传为千古佳话 。而其中成就最大的朱熹则是宋理学的集大成者 , 他的学说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 , 对后世学者有着巨大的影响 。四贤中的李侗虽一生穷困潦倒 , 但因为朱熹乃出其门下 , 知道的人也不少 。唯有罗从彦 , 除了在学术界 , 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
罗从彦 , 据《沙县志》载:“字仲素 , 先世自豫章避地南剑 , 因家剑浦(即今南平市) , 后徙沙县 。”但据《闽沙罗氏族谱》载 , 唐元和十五年(820年) , 罗周文出任沙县尉 , 居城西罗家巷 , 成为罗姓迁沙始祖 , 罗从彦为罗周文的第十二世孙 。《沙县志》卷十二载:“先生所居即在洞天岩(洞天岩系沙县城西五里处一胜景)之麓 , 至郡寇(诬指明正统十三年邓茂七起义)乱后 , 罗氏始 , 废其所游息 。”罗从彦闻“杨时得河南程氏学 , 慨然慕之 。及时为萧山令 , 遂徒步往学焉 。”学了几天 , “惊汗浃背 , 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杨时也十分器重罗从彦 , 认为“惟从彦可与言道” 。杨时一生仕途顺利 , 从知县一直做到龙图阁直学士 , 晚年隐居龟山 , 故称龟山先生 。罗从彦则一生坎坷 , 到61岁时方得了个“特科进士”的头衔 , 到广东惠州博罗县任了个主薄的小官 。官满后 , 回家途中逝于汀州(一说死于任上) , 享年64岁 。虽然一百多年后得了“文质”的谥号,然而死时却因儿子敦叙早殁 , 连灵柩都运不回来 , 若干年后才由他的学生李侗运回 。朱熹对罗从彦评价甚高 , 认为“龟山倡道东南 , 士之游其门者甚众 , 然潜思力行 , 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 。然而 , 作为闽学发展中的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 , 长期以来 , 他的言行“多湮没而无闻”(《宋元学案.豫章学案》黄宗羲语) 。为了弄清闽学的性质和发展过程 , 不能不重视罗从彦思想的研究 。这里 , 先谈谈罗从彦在闽学中的地位 。
闽学的发展过程 , 经历了二个阶段 , 首先是由杨时、罗从彦、李侗到朱熹的早期闽学阶段 。其次是朱熹及其门人的闽学发展阶段 , 即闽学的成熟、分化阶段 。关于这一点 , 明代学者欧阳佑曾说“自龟山载道而归也 , 程师即喜之曰吾道南矣 。然成继承匪人 , 抑何以演其源而扬其波耶?幸有豫章罗先生 , 受业龟山之门 , 独得不传之秘 。故自有先生之学 , 一传而为李延平 , 再传而为朱晦庵 , 由是海滨邹鲁 , 于斯盛哉!(《重刊罗先生文集序》) , 不难看出 , 罗从彦是闽学发展第一阶段的关键人物 。他在杨时一千余名学生中“独得不传之秘” 。黄宗羲也说 , 罗从彦在杨时的学生中“最无气焰,而传道卒赖之”(《宋元学案.豫章学案》按语)“最无气焰”的人成了闽学的奠基人之一 ,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比较自觉地反映和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 从而使闽学更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罗从彦的主要活动年代在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 。他经历了靖康之难和宋廷南迁的历史巨变 。这是一个需要进行历史性反思的时代 , 也是一个需要重新建立国家意识形态的时代 。罗从彦比杨时门下千余名学生高明之处 , 在于他比较明确地认识了当时的时代特点 。史书记载,罗从彦“严毅清苦 , 笃志求道”(《宋史》本传) 。这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锤炼出来的特殊性格 。是进行历史反思的需要 , 也是重新建立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 。也就是说 , 他是为回答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而求学问道 。那么 , 罗从彦在闽学发展过程起得了哪些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