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这首送别诗为什么能绝尘1300年?

同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对王勃评价甚高,他在《王勃集序》中称赞王勃的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在王勃今存的80多首诗中,最为著名的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这首送别诗诞生之后,1300多年来几乎所有的送别诗均无出其右 。宋代词人陈德公称赞此诗:“声情婉上,正是绝尘处” 。清代“江南七才子”之首叶蓁认为,此诗堪与《诗经》中的作品相媲美,“慰安其情,开广其意,可作正《小雅》” 。明代文艺批评家胡应麟认为,此诗“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开启了盛唐、中唐诗歌的妙境 。近代诗人俞陛云感叹,此诗“极行云流水之妙” 。
然而,为何“绝尘”?如何“启盛、中妙境”?怎样“极行云流水之妙”?诸多评论似乎多是云其然而未云其所以然 。那么,王勃的这首送别诗为什么能够“绝尘”千古?只是因为他天资聪颖、才高八斗吗?恐怕没这么简单 。要想明白个中妙理,先要弄清王勃写作这首诗的背景 。
六岁写文章十岁饱览六经十几天弄懂“一辈子的学问”
唐高宗永徽元年,王勃出生于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名门世家 。据《文中子世家》所载,王氏出自周灵王的太子晋,晋的儿子敬宗“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 。二十世祖王殷,做过云中太守;八世祖王元谟(玄谟),是南朝刘宋时的大将;六世祖王虬,曾任并州刺史;四世祖王一,曾任济州刺史;三世祖(王勃的曾祖)王隆,曾任国子博士、昌乐令 。
王勃的祖父王通(仲淹),则是隋代大名鼎鼎的教育家、思想家,被后人誉为“能续孔子六经,盖孔子之亚也” 。《三字经》更是将其著作列入五种必读的子书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文中子是王通的道号,这里指的是《文中子中说》 。王通还提出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为唐代尊儒崇道不抑佛的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
此外,王通的弟弟,即王勃的叔祖王绩,字无功,是隋末唐初著名诗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太乐丞 。王勃的父亲王福畤是王通的次子,“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阯六合二县令,为齐州长史……绝六艺以成能,兼百行而为德” 。
王勃是一位天才的神童,6岁就会写文章,而且构思很快,遣词造句、表情达意都很优秀 。杨炯说:“(王勃)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 。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 。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
颜氏即颜师古,是孔子高足颜回的三十七世孙,亦是楷圣颜真卿的曾祖,是唐初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 。他注释的《汉书》,直到今天仍然是权威的注本 。而九岁的王勃读后,却写出了十卷《指瑕》,指出颜注的过失和疏漏 。十岁时,王勃就已饱览六经 。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 《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 。他还自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这是别人要学习一辈子的学问,王勃却十几天就弄明白了 。对于“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这些千古玄机,王勃更是一学就通 。
写作檄文记录诸王“斗鸡”侍读修撰一朝降为黔首白丁
麟德元年,唐高宗命右相刘祥道等人巡行天下风俗,抡才举士 。王勃便向刘祥道上书,指责国家的政治弊端,陈述自己的报国志向,请求上表推荐自己 。刘祥道欣然地将王勃表荐于朝廷,最终王勃获任命为朝散郎,此时他才14岁 。
乾封元年,唐高宗封禅泰山,王勃撰写《宸游东岳颂》 。当时,东都洛阳造乾元殿刚竣工,王勃又呈上自己撰写的《乾元殿颂》 。沛王李贤听到他的才名,便召为府中侍读兼修撰 。王勃奉命撰写了《平台秘略》十篇,沛王因此对其更加爱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