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这首送别诗为什么能绝尘1300年?( 二 )


咸亨三年九月,沛王李贤为雍王 。上元二年,雍王李贤升为太子 。仪凤二年八月,李贤带着王勃到英王府赴宴 。开宴之前,王爷们玩起了斗鸡的游戏,王勃便写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 。唐高宗看到后大怒:“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 。”
斗鸡虽是游戏,但也是一种变相赌博 。况且,王勃的文章用的是檄文体裁,而檄文主要是用来奉辞伐罪的 。正所谓,“檄书者,所以罪责当伐者也” 。尽管“檄”的是“鸡”,但这“鸡”是有主人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鸡”也是主人的一部分,甚至是主人的代表 。爱屋及乌,憎乌及屋,难免会引发诸王之间的矛盾 。
唐高宗认为,如果以此文为证据,那它就是诸王之间互相构陷的开端 。于是,当天就斥退王勃,并不让他再进入王府 。
本来意气风发的王勃忽然间折翅,从太子府的侍读修撰一下子成了黔首白丁 。如此巨大的落差,使王勃的情绪跌倒了谷底 。就在这时,王勃的一位杜姓挚友要到蜀州出任县尉(唐代因县令称明府,县尉是县令的佐僚,故也被称为少府) 。于是,他便赋诗赠友,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名篇 。
可见,不俗的世代传承、精英的教育背景、非凡的人生阅历共同铸就了这首超迈绝尘的五言律诗 。这充分说明了天才、勤奋、时势的缺一不可 。
“城阙”代指长安还是成都三秦用来“拱卫”还是“俯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开头一句,大多数版本均作“城阙辅三秦” 。一般都把“城阙”解释为长安宫阙,指代京都长安 。把“辅”解释为夹辅、护持 。“三秦”本指潼关以西的秦朝故地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把此地封给秦军的三位降将,即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 。那么,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长安被三秦护持着 。
可是,这与诗题送别杜少府有什么关系?这句诗是不是离题了?因此,明代唐汝询突发奇想,认为“城阙”应指蜀州:“蜀州虽有五津之隔,而实为三秦之辅,故我望彼之烽烟而惜别 。”此说很有影响 。清代黄叔灿解释首句时就言:“言蜀与三秦犹为畿辅近地 。”但是,蜀与三秦相距约1500里,这样的“畿辅近地”似乎也太远了点吧 。清代吴昌祺对为什么称蜀州为“城阙”还有过一番解说:“蜀称城阙,以昭烈也 。”吴昌祺认为,“城阙”本指京城,但刘备曾在巴蜀建国,所以成都也可以用指“城阙” 。
其实,“城阙”本指城门两旁的瞭望阁楼,后代指宫殿或城市,特指京城 。王勃在长安作诗,“城阙辅三秦”的“城阙”只能指长安 。只是因为觉得解释不通,注家就走上“城阙”指蜀州的邪路,殊不知这条路更加不通 。
“城阙辅三秦”中的“辅”一般解作“拱卫、夹辅、扶佑”等 。但也有人把“辅”解作意动用法,全句解作“长安城以三秦为辅佐” 。还有人进一步说:“城阙辅三秦,本意是三秦辅城阙,但一则为了调谐平仄,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城阙而将它提前,因而变换句式 。在这里,三秦不是辅的宾语,而是辅的补语,前面省略了介词以 。”这样解释虽然勉强可通,但本诗首联是对仗的——“城阙”对“风烟”、“辅”对“望”、“三秦”对“五津” 。
其实,这个“辅”也有版本之讹,本应作“俯” 。清代蒋清翊编注的《王子安集注》,在“城阙辅三秦”的“辅”字下注云:“杨本作俯 。”“杨本”即唐代杨炯作序的《王子安集》这个版本,该本今佚 。宋代李昉等编纂的《文苑英华》,在“城阙辅三秦”的“三”下注云:“集作俯西 。”意思是说,《文苑英华》的编纂者见到的《王子安集》本,首句作“城阙俯西秦” 。御定《全唐诗》卷五十六本诗中,“城阙辅三”下有“一作俯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