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手谋划夺晋江山的郗超最后为何会将自己谋反的书信交给一心向晋的父亲?

近日重读《晋书》郗鉴传,看到西晋王朝在经历了“永嘉之乱”后,中原地区为五个胡族轮番统治,史称“五胡乱华” 。公元317年,晋琅琊王司马睿在晋朝贵族与江东大族的支持下,尤其是在北方头等士族琅邪王氏当中的佼佼者王导的支持下,渡过长江称帝,建立东晋,史称东晋元帝 。郗超与其祖父郗鉴、父亲郗愔就活跃于这一时期风云人物 。这是一个华夏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
晋王朝在“永嘉之乱”当中,不仅京城洛阳落入匈奴人手里,甚至连晋怀、愍二位皇帝也被虏往北方,西晋也由此灭亡 。郗超的祖父郗鉴在晋惠帝时,任职“参司空军事,累迁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亲身经历了“永嘉之乱”,郗鉴本人也落入一个叫陈午的贼人手中,后辗转逃出 。当时中原大乱,郗鉴带领族人躲入山中避难 。据《晋书卷六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
“午以鉴有名于世,将逼为主,鉴逃而获免 。午寻溃散,鉴得归乡里 。于时所在饥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义者,相与资赡 。鉴复分所得,以恤宗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咸相谓曰:‘今天子播越,中原无伯,当归依仁德,可以后亡 。’遂共推鉴为主,举千余家俱避难于鲁之嶧(yi)山(今山东邹县东南) 。”
就是说,陈午因为郗鉴有重名于当世,要逼他做首领,郗鉴逃走 。陈午的队伍不久溃散,郗鉴得以回到家乡,当时郗鉴的家乡发生大饥荒,当地人一向感激郗鉴恩德,互相联合起来资助瞻养他 。郗鉴又将所得食物分给宗族以及孤老乡亲,受到他接济的人很多,宗族人都说:现在皇帝被掳,中原无主,我们应当归依仁德者,如此才能保全 。于是推郗鉴为主,有一千多家携家带口全部入嶧(yi)山避难 。
历史上的“永嘉之乱”到底有多荒乱?从这里可见一斑 。当时匈奴人攻破洛阳,纵容部下抢掠,杀太子司马诠、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余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怀、愍二帝被俘至匈奴为仆 。这些说法还是比较笼统,我们从《晋书》记载的只言片语当中多少能够体会到当时生灵涂炭、赤地千里的惨状 。据《晋书卷六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
“鉴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鉴名德,传共饴之 。时兄子迈,外甥周翼并小,常携之就食 。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贤欲共相济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鉴于是独往,食讫以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得并存,同过江 。”
就是说,郗鉴处永嘉丧乱之时,在乡里非常穷困,没有吃的,由于郗鉴德名卓著,乡人轮流供食 。当时郗鉴兄长的儿子郗迈,外甥周翼都年幼,郗鉴常常带着这两个孩子前往就食 。乡人说:大家都很饥饿,因为君贤德所以共同接济食物,实在不能都来吃 。郗鉴于是独自前往,吃完后,又将食物储于两腮间,回来后吐给两个孩子吃,以此活了下来,后来一同过江 。
当时大量的人口为避战乱从中原迁往长江以南,史称“衣冠南渡” 。郗鉴举族过江之后,东晋元帝拜郗鉴为“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邹山(今山东邹城东南) 。”郗鉴有很强的号召力,“三年间,众至数万 。”元帝永昌初年,郗鉴被皇帝罢去兵权,回到京城建康 。据《晋书卷六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郗鉴)》:
“永昌初,征拜领军将军,既至,转尚书,以疾不拜 。”
就是说,由于东晋元帝所授的官职非郗鉴所愿,于是他称病回家了 。
历史上的东晋政权事实上是司马家与王、桓、庾、谢四大家族共掌天下的局面,所谓“王与马,共天下” 。
东晋明帝司马绍时,由于权臣王敦专权,所谓“内外威逼” 。明帝司马绍又重新启用郗鉴,要依仗郗鉴为外援,以此来抗衡王敦,郗鉴由此“拜安西将军、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假节,镇合肥” 。郗鉴很快遭到王敦所排挤,王敦上表皇帝,“建议”郗鉴任尚书令,于是郗鉴被罢去兵权,再次回到京师 。郗鉴知道王敦有不臣之心,欲谋夺帝位 。郗鉴忠于晋王室,所以他与东晋明帝一直谋划着要除掉王敦 。大概也是天意,不久王敦自己病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