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日本同时被强行打开国门,为何后续发展差距如此之大?

樱田门外之变
安政七年三月三日(1860年3月24日),日本虽已告别寒冬,依旧雪虐风饕 。这场初春的风雪中,幕府大老、彦根藩藩主井伊直弼率领藩士26人,全员共64人从江户彦根藩邸沿樱田濠向江户城进发 。很快,队伍能看见樱田门,将抵达杵筑藩藩邸了,就在此时,一名浪士忽然出现在队伍前方,他手持诉状,似乎有莫大冤屈请求大老为其伸张,就这样一步步向队伍靠近 。江户时代,这样的场景司空见惯,纷飞的暴雪降低了藩士的警惕心 。浪士与队伍的距离越来越近,当行至跟前时,他瞬间冷不防地拔出太刀斩向领头的彦根藩士,刀光剑影闪过之际,轿子另一边也冲出一队浪士,一场袭击开始了!意识到遇袭的彦根藩士纷纷解下斗篷,拔出刀剑奋力反击 。樱田门外,雪花飞舞,血花飞扬 。激战中,一名刺杀者以短枪击中了轿子里的井伊直弼,子弹从他的大腿射入并贯穿腰部,使他不能动弹 。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刺客们一路血光杀至轿前,终于一刀剁下了这次行动的目标——井伊直弼的首级 。
樱田门外之变是发生在日本幕末时期的著名政治暗杀事件,行刺者共有18人,其中水户藩浪士17人、萨摩藩浪士1人,后世合称“樱田十八士” 。首先拦轿的浪士叫稻田重藏,在战斗中阵亡 。此外,还有几名浪士在激战中身负重伤,刺杀成功后,他们纷纷到其他藩邸自首后切腹 。直接导致这场刺杀的原因是发生在一年多前的安政大狱 。
日本尊王攘夷运动
井伊直弼于1858年发动“安政大狱”,矛头直指水户藩 。水户藩家老安岛带刀被处切腹,被斩首的8人中,水户藩占了4人 。此外,水户藩士和宫、堂上公家及其家臣大多都因受“戊午密敕”的牵连而被处罚 。从根本上来说,这次水户藩受到严惩就两个原因,其一是他们企图拥立一桥庆喜(德川庆喜)为将军世子,二是他们煽动公家及家臣,还下达了戊午密敕 。
安政大狱中受难的重量级人物,吉田松阴较为特殊,首先他并非水户藩的人,而是长州藩藩士 。其次,他与将军继承人政争并无直接关系 。不过在审讯过程中,吉田松阴坦白了袭击老中间部诠胜的计划,他有为人熟知的“草莽崛起论”主张,否定体制内的权力,而袭击幕府要人,就是他为日本崛起,呼吁国民奋起的一种手段 。可以说吉田松阴之所以被处以极刑,很大程度是因为其革命性的思想绝不能为幕府所容 。安政六年(1859)十月二十七日,年仅29岁的吉田松阴在江户马町狱舍刑场受刑 。临终的前一天,他在遗书《留魂录》中写下辞世诗:“肉躯纵曝武藏野,白骨犹唱大和魂 。”
松阴虽然死去,但其思想却如燎原之火般迅猛燃烧,在其后如火如荼的尊王攘夷运动中,遍布松阴的门人,一次次对幕府这个庞然大物发起无畏的挑战 。另一方面,在遭受安政大狱的惨痛打击后,水户藩浪士的反弹也是激烈的,樱田门外之变,大老井伊直弼身首异处 。这场成功的刺杀固然与安政大狱有关,但这仅仅只是部分原因,早在安政大狱之前的1858年秋,越前、长州、萨摩的几名藩士在江户会面,商议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便是袭击大老引起动乱,然后由越前、长州和萨摩来保卫京都,最终达到革新幕政的目的 。也就是说早在大狱之前,浪士们就已将暗杀幕府要人作为“革新”的手段,大狱兴起只是加速了这一方针的落实 。
樱田门外之变后,安藤信睦和久世广周这两位幕府老中为缓和反对势力,抛出“公武合体”主张,公家即天皇,武家即幕府,让将军德川家茂与天皇的妹妹和宫结婚,正是他们打出的第一张公武合体牌 。不过孝明天皇是个攘夷论者,他于1862年4月7日向朝臣宣布许可和宫与将军德川家茂的婚事之际,也公布了他与幕府的约定,即幕府必须在十年内实现破约攘夷之目标,他希望这桩婚事能成为日本举国一致破约攘夷的起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幕末时期频繁出现的“攘夷”一词不可单纯看作排外与锁国的主张,长州藩的周布政之助曾说:“攘夷,而后,国可开 。”同是长州藩的高杉晋作在火烧英国公使馆后,也将其行为记录为“攘夷” 。也就是说,但凡在幕末时期出现“攘夷”字样,需结合时间地点事件背景来解释,不可做等量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