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上海宁波帮老大:虞洽卿的生平简介

虞洽卿(1867-1945),浙江慈溪人,早年到上海当学徒,五四运动期间上街劝说开市 。1920年合伙创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任理事长 。1923年当选为上海总商会会长 。抗战时期坚持抗日爱国,日军占领租界后赴渝经营滇缅公路运输,支持抗战 。1945年4月26日在重庆病逝,安葬于故乡宁波慈溪的龙山 。
【民国时期上海宁波帮老大:虞洽卿的生平简介】虞洽卿,出生于1867年,小时家境贫困 。父名万丰,虞万丰有兄弟三人,万丰居幼,因贫穷成年后无力成家 。后来经人做媒,娶了范市一个姓方的妇女为妻 。方氏过门后,生了两个儿子,长名瑞岳,即虞洽卿;次名瑞芳 。虞洽卿的父亲在他6岁时就死了,靠母亲勤劳纺织维持一家生计 。虞洽卿读了三四年私塾后,因家贫辍学,在海涂拾蛤蜊、泥螺等补助家用 。虞母为人勤劳厚道,颇明事理 。据说,当时龙山有个叫虞润富的,在乡间建造了一所大屋,引起乡人羡慕 。虞母对年幼的儿子说:"你大了如果发了财,应该对家乡做点有实惠的事情,不要专为自己享受 。"虞洽卿事母极为孝顺,凡是他母亲所命无不尽力办到 。他除了喜欢接近女人外,平素自奉尚俭约,衣食所费不过与中产阶级相等 。对家乡公益事业,乐于捐输赞助,如辟公园、办学校、设轮埠、造小铁路,所费极多 。照"八·一三"事变前物价计算,他用于龙山一带的公益经费,几乎超过其当时的全部财产 。这虽表现出宁波人有浓厚的乡土观念,但天性与母教,也有一定的关系 。
虞洽卿初到上海学徒时,从十六铺码头下船后,恰逢天下大雨,他怕布鞋被淋湿,便赤脚前往瑞康颜料行,被老板认为是"赤脚财神"上门 。据说老板前天晚上梦见有贵人前来相助,后来虞洽卿到来,老板对他另眼相看 。
大闹公堂
是年正月,有粤籍官眷黎黄氏自四川广东原籍,乘长江轮船途经上海 。粤人习俗,蓄婢成风,婢愈多愈显主人之煊赫 。黎黄氏身边带了十多个婢女,乃被捕房探目怀疑为贩卖人口,将黎黄氏扣押,解会审公堂审问 。承审官为副会审官金巩伯,陪审官为英副领事德为门 。金巩伯明瞭粤人蓄婢风尚,审问后判令将黎黄氏暂寄女押所再作调查,而德为门却怀疑金巩伯包庇,硬要送女牢囚禁 。两人在庭上争执起来 。金巩伯行使职权,命令英籍值庭捕头依判将黎黄氏送往女押所,英籍捕头不但不听命令,竟将公堂大门闩上,高声训斥金巩伯,甚至举手殴打,引起旁听席上华人公愤,群起卫护金巩伯,殴打捕头 。消息传开,激起连锁反应 。市民中平时受尽租界捕头欺凌压迫过的人,起而响应,立时发展到全沪罢市,以示抗议 。
到处发生群众围打巡捕的风潮,有一巡捕房还被群众放火烧掉,闹得巡捕不敢出来值勤,全体罢岗 。英租界当局竟下令拘捕市民,一时被捕者达五六百人,秩序空前混乱 。上海道台袁海观和会审公堂正会审官关炯之,迭次交涉毫无结果 。时适清廷派载泽、端方、戴宏慈、李盛铎、尚其亨等五大臣出洋考察,道经上海,深恐事态扩大,难以收场,与苏松太道袁海观磋商后,选定朱葆三、周金箴、施子英、虞洽卿四人为代表,同往工部局调停 。无奈英人蛮不讲理,调停毫无结果 。朱葆三、周金箴、施子英三人奔走了几趟,感到无法解决,不愿再进行了,只剩下虞洽卿一人照常奔走活动,每晚邀集各业领袖筹商对策,不时对工部局当局陈说利害,清廷又派南洋大臣兼两江总督周馥到沪查办此案,经虞洽卿奔走于官商之间,终于使工部局作出让步,商定善后办法,工部局向中国官方道歉,撤办殴辱华官捕头,黎黄氏及因罢市被捕华人一律释放,开市复岗同时举行 。条件商定后,由苏松太道袁海观、会审公堂正会审官关炯之、商界代表虞洽卿三人步行南京路,劝令各商店开市 。经过这一事件,虞洽卿在上海的声望又大为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