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第一个大夫,南北朝时期姚僧垣太医下大夫

古代对医生的称谓有很多,其中以大夫与郎中最为普遍,即便现在也还在沿袭使用 。二者主要是地域性差异,北方习称大夫,而南方多以郎中为名 。其实不管是郎中,还是大夫,都本来是官职名,特别是大夫,还是医官系列的最高职位,所以用以称呼医生,其实有表敬重之意 。
一般认为自北宋时开始将医生称之为“大夫”,但其实在南北朝时,就已经出现了一个大夫—名医姚僧垣,他曾被授予“太医下大夫”之职,故此后人亦称其为“姚大夫”,其著作《集验方》也被称为《姚大夫集验方》 。
姚僧垣,字法卫,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其一生历经南齐、梁、北魏、北周、隋五个朝代,主要生活于北周,故此在《周书》、《北史》中均有其传记 。虽然名字中有“僧”,但并非僧侣,而是出身于仕宦之家 。其父姚菩提曾在梁为官,从二人名字来看,其家族或笃信佛教 。姚僧垣医术系家传,因为其父曾患病多年,于是姚僧垣究心医药,颇有医名 。梁武帝也喜欢医药,因此常常召见姚菩提切磋讨论,颇为相得 。
姚僧垣自幼学习医术,20多岁开始正式继承父业 。梁武帝曾召其入宫当面加以考核,姚僧垣应答如流,令梁武帝大为惊奇 。而且姚僧垣做事认真,心思非常缜密,他曾经奉梁武帝之命探视某患者 。回来后,姚僧垣详细陈述了患者的各种症状,并记录下了病情轻重变化的时刻 。梁武帝不由赞叹:“你的用心详细周密,竟到了这种地步 。如果拿这种态度来治病,还有什么病治不好呢?”
医学之外,姚僧垣爱好文史,知识广博,但并不耽于章句之学,对于时事也很有自己的见解,颇有才干与政治眼光 。因此,虽然遭遇乱世,历经多个政权的更迭,但姚僧垣在仕途上总体上都较为顺利,官位越来越高,地位也日益显贵,被加爵至长寿县公、北绛郡公,所以又被称为“姚公” 。
姚僧垣在当时医名极盛,史书记载其“诊候精审,名冠于一代”,“医术高妙,为当时所推”,从其传记中记录的一些医疗事例来看,确实称得上其效如神 。
刺史伊娄穆因病回京,请姚僧垣为其诊治 。其自述症状非常奇特:从腰部到腹部好像被三道绳子绑着,双脚也痿痹无知觉 。姚僧垣仔细诊脉后,开了三剂药 。伊娄穆服下第一剂,感觉最上面的绳子解开了;服了第二剂,感觉中间的一道绳也解开了;又服一剂,则感到三道绳全部解开 。但是两脚依然孱弱疼痛,不能屈伸 。姚僧垣又为其合一剂散,服用之后,两脚稍能屈伸 。姚僧垣说:“要等到霜降,此病方能痊愈 。”果然,到了九月霜降前后,伊娄穆果真能够起身行走,恢复如常 。
周高祖宇文邕某次行军途中,在河阴(今河南孟津)染上了怪病:口不能言,眼睑下垂连眼睛都被遮住无法视物,一只脚蜷缩无法行走 。姚僧垣诊断后判断,此系诸藏俱病引起,没有办法一下子全治好,只能分别治疗 。由于行军之中,没有比能说话更急迫的事,于是开方进药,高祖服用后便能开口说话 。然后针对眼疾开方,目疾即刻痊愈 。最后治脚,足疾也迅速痊愈 。周高祖痊愈时,大军正好到达华州,于是立刻加封姚僧垣为华州刺史 。
如果说上述事例足可见出姚僧垣的医术之高,那么下面姚僧垣使用大黄的事例则可看出其胆大心细的一面 。众所周知,大黄是一味苦寒攻下的要药,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解毒等功效,由于泻下力强,医家往往以“将军”称之来形容其猛 。由于其药力较猛,因此医生通常在使用时也都很慎重,因为如果不顾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贸然使用,会适得其反而使病情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