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清初杰出诗人王士祯简介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 。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 。清初杰出的诗人、文学家 。
王士祯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 。
王士祯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 。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 。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转为苍劲 。擅长各体,尤工七绝 。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康熙朝书画家宋荦称王士祯“书法高秀似晋人“ 。近人称其书法为“诗人之书” 。博学好古,又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 。
人物生平
王士祯出身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晋,为明朝布政使 。崇祯七年闰八月二十六日(1634年9月17日),王士祯出生于豫省官舍,祖父呼之小名“豫孙” 。娶山东邹平张延登之孙女为妻 。
顺治七年(1650年),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与大哥王士禄、二哥王士禧、三哥王士祜皆有诗名 。顺治八年乡试第六,顺治十二年参加会试第五十六 。
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补殿试,三甲三十六名进士 。
文名渐著 。23岁游历济南,邀请济南文坛名士集会于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赋秋柳诗四首,此诗传开,大江南北一时和作者甚多,时称“秋柳诗社” 。
顺治十六年(1659年),任扬州推官,“昼了公事,夜接词人” 。
康熙四年(1665年),升任户部郎中,至京城为官 。有大量名篇传世,其写景诗文,尤为人称道,所作“绿杨城郭是扬州”一句,被当时许多名画家作为画题入画 。康熙皇帝称其“诗文兼优”,“博学善诗文” 。
康熙十七年(1678年),受康熙帝召见,“赋诗称旨,改翰林院侍讲,迁侍读,入仕南书房” 。康熙皇帝还下诏要王士祯进呈诗稿,王士祯遂选录300篇诗作进奉,定名《御览集》 。后升礼部主事、国子监祭酒、左都御史 。
当时,王士祯名扬天下,官位也不断迁升,成为清初文坛公认的盟主,一时间,诗坛新人到京城求名师,往往首先拜见王士祯 。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 。不久,因受王五案失察牵连,被以“瞻循”罪革职回乡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帝眷念旧臣,特诏官复原职 。
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一日(1711年6月26日)卒,享年78岁 。
王家曾四代官至尚书,桓台境内至今还存有歌颂王家功德的砖牌坊,上刻明代董其昌题写的“四世宫保”四个大字 。
王士禛去世后犹被易名数次 。至雍正朝,其“禛”字因避雍正讳,改名王士正 。至乾隆,又赐名士祯,谥文简 。后世文学史中,“王士禛”或“王士祯”两名并用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当我朝开国之初,人皆厌明代王(世贞)、李(攀龙)之肤廓,钟(惺)、谭(元春)之纤仄,于是谈诗者竞尚宋元 。既而宋诗质直,流为有韵之语录;元诗缛艳,流为对句之小词 。于是士祯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风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 。”
袁枚称王士禛的诗作“不过一良家女,五官端正,吐属清雅,又能加宫中之膏沐,薰海外之名香,取人碎金,成其风格 。”,“然稍放纵,不加检点,便蓬头垢面,风姿全无 。”
钱钟书指王士禛的诗善于掩饰天赋之不足 。其《谈艺录》中评王渔洋:“一鳞半爪,不是真龙”,又说“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 。”
王士祯以诗文为一代宗师,其诗多抒写个人情怀,清新蕴藉、刻画工整,早年作品清丽华赡,中年后转为清淡苍劲 。散文、填词也很出色 。擅长各体,尤工七律 。与朱彝尊齐名,时称“朱王” 。他提出的神韵诗论,渊源于唐司空图“自然”、“含蓄”和宋严羽“妙语”、“兴趣”之说,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作诗要诀 。所传诗文中,有不少题咏济南风物,记叙济南掌故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