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胜:老生三鼎甲之一,也是国粹quo;京剧quo;创始人之一

余三胜,湖北罗田县九资河镇人,(1802-1866)本名开龙,字启云,著名京剧老生演员 。余三胜所擅长的剧目,以唱、做并重者为多,如《定军山》、《秦琼卖马》等 。
余三胜(1802-1866),原名开龙,字起云,湖北省罗田县天堂寨七娘山村上余湾人 。幼学汉戏,工老生,后改唱京剧 。清嘉庆末年赴天津加入"群雅轩"票房 。道光初年入北京,隶"春台班",至道光中期,蜚声梨园,是国粹"京剧"创始人之一 。
余精文墨,善口才,文武兼长,富于创新 。在徽调汉剧合流形成京剧的过程中,首将汉调皮簧和徽调皮簧相结合,并吸收昆曲梆子的演唱特点,创作皮簧唱腔;又揉西皮、二簧、"花腔"为一体,创制二簧反调 。在念白上,将汉调基本语音与京、徽语音相结合 。善于以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把青衣小腔溶于老生唱腔之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为后辈所仿效 。《都门杂咏》有诗云:"时尚黄腔似喊雷,当年昆弋话无媒,而今倚重余三胜,年少争传张二奎" 。天津第一代泥塑匠张明山塑造余三胜饰《黄鹤楼》中刘备泥塑一座,被京剧界尊为"祖师爷" 。
艺术经历
原为湖北汉戏末角演员,于清道光初期进京搭徽班演唱,改唱老生,时为春台班领衔主演,同治二年(1863)入广和成班 。
艺术特色
原唱汉调,清道光年间为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台柱 。他通文墨,口才便捷,常自创新腔 。他的嗓音醇厚,声调优美 。他在汉调皮黄和徽戏二黄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艺术特点,创造出抑扬婉转、流畅动听的京剧唱腔 。当时余三胜以擅唱"花腔"著称,所谓花腔,实即旋律丰富的唱腔 。余三胜在京剧唱腔的创制上,就在于丰富了京剧演唱的声音色彩,加强了京剧唱腔的旋律 。据记载,京剧中的二黄反调,如《李陵碑》、《乌盆记》、《朱痕记》等剧中的反二黄唱腔,均创自余三胜 。余三胜不仅将徽、汉二腔融于一炉,创制出旋律丰富具有独特风格的京剧唱腔,在舞台语言的字音、声调上,也将汉戏的语言特色与北京的语言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能使北京观众听懂,又不失京剧风格特点的字音、声调 。余三胜的表演也很细腻,注意刻画人物的感情、神态 。
艺术地位
道光、咸丰年间,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老生三杰或梨园三鼎甲 。其子余紫云,是"同光名伶十三绝"之一 。其孙余叔岩为京剧"余派"老生创始人 。
代表剧目
他所擅长的剧目,以唱、做并重者为多,如《定军山》、《秦琼卖马》(或称《当锏卖马》)、《战樊城》、《鱼肠剑》、《击鼓骂曹》、《四郎探母》《双尽忠》、《捉放曹》、《李陵碑》、《琼林宴》、《朱痕记》、《乌盆记》、《摘缨会》等 。余三胜腹笥渊博,上演剧目非常丰富,其他如《沙陀国》、《让成都》、《阳平关》、《伐东吴》、《白帝城》、《磐河战》、《太平桥》、《空城计》、《金水桥》、《金沙滩》、《盗宗卷》、《黄金台》、《状元谱》、《造白袍》、《取帅印》、《桑园会》、《五彩舆》、《南阳关》、《黄鹤楼》等,为后人所效仿传唱 。
重大贡献
奠定徽剧以生为主的基础
自清初至道光,无论昆腔、京腔还是秦腔,所演剧目莫不是以旦角为主 。就"花部"戏曲而言,见于《燕兰小谱》[④]的剧名,计有《烤火》、《卖饽饽》、《花鼓》、《拐磨》、《小寡妇上坟》、《浪子踢球》、《王大娘补缸》、《三英记》、《缝胳膊》、《龙蛇阵》、《樊梨花送枕》、《倒厅门》、《滚楼》、《吉星台》、《潘金莲葡萄架》、《打门吃醋》、《狐狸思春》、《别妻思春》、《百花公主》、《擂台订姻》、《看灯》、《吊孝》、《背娃子》、《打灶王》等24出,几乎无一不是以做功为主的旦角戏 。徽班也是这样,第一个进京的三庆徽班就是以名重一时的旦角演员高朗亭为其领班人 。乾隆年间刊刻的《缀白裘》中所载当时流行的"花部"剧目《买胭脂》、《花鼓》、《搬场拐妻》、《思凡》、《出塞》、《探亲相骂》、《过关》、《上街·连相》、《借妻》、《看灯》、《戏凤》、《别妻》、《挡马》、《面缸》等都是以旦角为主的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