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字最早的写法及含义,刘字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 六 )


李志敏引碑入草作品的大气磅礴之势,得益于魏碑方笔和圆笔的浑然妙用 。同时以狂草神韵境界为精神内核与之互通互融,亦方亦圆,方圆兼备,流畅中不失劲正之气 。他将碑的墨法引到大草之中,厚涩之间现朴拙,酣畅之中出力道,形成浓枯对比更为强烈、线条点画更具张力、视觉感官更具冲击力的墨风特色 。他注重“用笔贵约,约而能真”,在“化线为点”的探索中将“点”的运用推向极致,打破以传统点线互补为布局的固定模式 。[7]
任何一种书体和书风从开始萌芽到发展成熟,都需要历经岁月的多重砥砺和洗礼 。李志敏作为引碑入草的开创者所进行的探索,为当代书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值得书法理论界认真研究和借鉴 。启功先生更是对李志敏先生的书法造诣大为赞赏,他说:“只有碑帖融合,才能突破前人藩篱 。而李志敏先生对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国书法的方向 。”
十、一笔书
今草又称“一笔书”,张怀瓘说:“(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 。”
《书断》所谓“一笔书”是指今草在创作过程中,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映带连属,顾盼多姿,或笔笔连级,或笔断意连,所以草书又称为一笔书,张芝今传(将军帖)便是其代表作 。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十二月帖》,“一笔书”表现得就更明显了 。不管怎么说张芝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还是很高的,难怪有人称之为“草圣” 。[8]
十一、人物作品
张旭唐 《肚痛帖》
张旭唐 《古诗四帖》
怀素唐 《自叙帖》
孙过庭唐 《书谱》
黄庭坚宋 《李白忆旧游诗卷》
米芾宋 《论草书帖》
赵佶 宋 《草书千字文》
鲜于枢 元 《石鼓歌》
祝允明 明 《前后赤壁赋》
文徵明 明 《草书诗卷》
徐渭 明 《白燕诗卷》
王铎 清 《草书诗卷》
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
李志敏 《草论-三春堂狂草》
章法原则
编辑
草书之章法虽难以定形,但也有其必须遵循的原则 。
(一)气势贯通
蔡邕说:
孙过庭 《书谱》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要使静止的字活起来,就必须讲“势” 。势是发展的、流动的、变化的,所以蔡邕认为笔势应来去自然,不可遏止 。这“势”就是“血脉”、“筋脉”,是章法气势形成的根源,也是草书章法形成的原因之— 。
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说得很透彻:“字之体势—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此言用于小草是最适当的 。虽有时点画不作连写而仍需气脉相贯 。一字如此 。一行也如此 。要能上下承接,左右瞻顾,意气相聚,神不外散 。字与字之间的贯气,主要靠上下字之间的欹侧斜正的变化,有揖有让,递相映带,有时靠势的露锋[9]承上引下,有时靠急速的回锋以含其气,在静止的纸上表现出动态美 。
清梁同书说“气须从熟中来,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欹正,随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 。”
所以气势还需从用笔的精熟中来 。若用笔滞凝,神情呆板,拘谨不畅,则必无势可言,贯气更谈不上了,所以书法艺术得势才能得力,得力才能得气,得气才能得神,草书之作全在神驰情纵,得心应手之间写出精神和气质来 。笔势是多变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崩浪雷奔”、“百钧弩发”,这些在书法中常见的形容词都是在捉摸不定的动态中以物喻情的 。正是因为草书章法无固定不变之状,所以见之可以自由想象、思游云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