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字最早的写法及含义,刘字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 二 )


三、典故
亦自不识
张丞相素好草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侄惘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予忘之!”[1]
译文
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是很不精通 。同行们都讥笑他,他却不以为意 。一天,他忽然得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字非常潦草,写了满纸 。他当即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 。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他所写的字询问张丞相念什么字 。张丞相反复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怎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致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 。”
注解
书法家清曲散人书写“草书”字
张丞相:即张商英,北宋人,宋哲宗时官至宰相 。
工:好
流辈:同流的人,此指草书爱好者们,即同行们 。
自若:自如,即跟平常一样,不受别人的影响 。
录:抄录
波险处:指笔画曲折怪僻的地方
惘然:迷惑的样子
执:拿
熟视:反复地看
久之:长时间,“之”是语气助词,无实义 。
诟:责骂
胡:为什么
致:以致
四、概念划分
广义的草书
是指草写的书体 。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文字不统一的远古时代,自然不会有统一规范的草书,那时出现的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二是在文字统一后,在应急的情况下,或者是在起草文书稿件、记录他人谈话时,行笔快捷,笔画连带、省略,信手写的不规范的潦草的字,这种潦草的字很难用于交流,隔久了甚至连写字的人也难以识别,这种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 。
草书
为了便捷书写,经过漫长的约定俗成的过程,尤其是在篆书向隶书转化的时期,民间流行的草字的数量逐渐增多,写法逐渐统一,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终于产生了具有法度的草书,那便是章草,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今草,狭意的草书就是指章草和今草 。
自章草起草法就基本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草法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草书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的书体 。二是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 。三是草书的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
五、简史及特点
张旭 《古诗四帖》
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 。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 。每当社会变革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文字应用频繁,个人随手省简,异体字出现的速度加快,为了使文字更加利于应用,势必要加以纠正 。甲骨文时期有草写的痕迹 。“周宣王太史作籀书”、“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以及蔡邕以八分书写熹平石经等,都是两周、秦、汉各自对当时流行的字加以规范化而颁定的标准字样,也是公认已形成的新的书体为正体字的开端 。
但是要求简易的趋势并不因此停止 。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史籍中“屈原属草藁”、“董仲舒藁书未上”,说明战国古文和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正体 。据魏晋人记载,东汉北海敬王刘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刘睦死前,明帝派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 。章帝时,齐相杜度善作习字的范本,章帝曾诏令杜度草书奏事 。可见公元 1世纪中叶以来,草字已经不尽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 。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 。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 。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