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字最早的写法及含义,刘字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 七 )


(二)错综变化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
草书章法之错综变化难以名状,错综者指字之大小错综、疏密错综、用笔轻重错综,欹正错综等,怀素《自叙帖》、张旭《古诗四首》皆极尽错综变化之能事,其章法常以“雨夹雪”喻之 。如落叶纷披,令人眼花缭乱,然片片落叶又极规则,规则中有不规则,视觉上是动的 。细审之,每一字又静静躺在纸上,并不曾动,这就是因其错综变化所致的艺术效果 。形成草书章法的整体效果是:满纸盘旋,飞舞,内气充盈,十分的传情,十分的浪漫,激情不可抑止 。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精辟地指出:“就一字观之,真之结构密而大草之结构疏,就全幅观之,真之结构疏而大草之结构密 。”以人求异之心而论,草书之章法最异,最能满足人们求异心理的需要,最能吸引人的视线 。
(三)虚实相生
草书精品
草书章法理应“虚实相生” 。“实”指纸上的点画,也即有墨的黑处;“虚”指纸上点画以外的空白,也即无墨的白处 。老子曰:“知白守黑”,是指哲理上的虚实,是对世间万物矛盾的一种理解和调和的方法 。用在书法上,就是要调配好黑白之间的关系,太黑则墨气一团,气闷而有窒息感;太白则凋疏空旷,气懈而有松散感 。草书章法中还应有“透光之美”,其作品的雅趣往往在“白”的妙用,也就是在“虚”处来体现书法艺术的韵致和高雅之情 。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在草书章法的处理上,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互补互生,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能融为一体,缜密无间 。所以刘熙载说:“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 。”空白多反而显其密,妙在线条的粗细强弱的交替,笔势的开合聚散的变化,字形的大小高低的错杂,构成虚实相生的章法效果 。字字相插,行行相争,相争相插处互挤互拥,相让相避处又遥相呼应,磊磊落落,洋洋洒洒,体现出草书狂放、瑰奇、纵逸的艺术风格 。怀素、徐渭的草书最为典型 。虚与实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体,对任何一方的失控,就会使矛盾突出 。太虚则疏,太实则闷 。但虚实是相对而言的,没有虚就无所谓实,反之亦然 。矛盾双方都得依赖对方而存在而变化 。故最终还应有所调和,使矛盾的双方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变而不乱,作品才会有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 。若能在草书章法处理上使矛盾在又冲突、又调和中指挥若定,胸有成竹,使作品能险而不怪,潇洒畅达,超然入胜,毫无雕饰,变化出于自然,新奇仍能守法,斯乃谓之高手 。
刘字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

年字最早的写法及含义,刘字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

文章插图
据史书记载简体的“刘”与繁体的“刘”通用同意,古代称之为俗体字 。最早出现在金代,辽以后的女真族王朝,大约在1115年,距今大约900年,简体的“刘”这是明代工匠的习惯写法,很多明朝遗址瓷器出现简体的“刘”字,例如“明代建筑清凉门一处城墙上发现刻有简体字的这块城砖的,简体字为“刘” 。这些城砖上的铭文是这样的:“总甲刘 □成 窑匠谢七”、“安庆府桐城县提调司更刘惟中洪武七年” 。”还有“在江西省安福县横龙乡翠竹寺遗址中,出土的一口清代康熙癸亥年间铸造的铁质古钟,上铸铭文323个,内含异体字9个,简化字27个(33字),占全文约11% 。其中,师、为、门、云、宝、万、计、罗、刘、谢、许、庙、国等15个字,与现在我国法定通用的规范简化字完全相同,从而证实了早在300多年前,简化汉字就在我国民间盛行 。”简化字“师、为、门、云、宝、万、计、罗、刘、谢、许、庙、国”是制造的能工巧匠的一种标记,在民间已多数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