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斯middo;克莱伯:二十世纪著名指挥大师之一,生于德国柏林( 二 )


音乐魔术
小克莱伯永远不宣布他将要指挥什么,直到他到达排练现场前 。乐团的日程表,只是简单地写明:节目正在安排中 。在此之上,他要求音乐方面的绝对权力 。他不仅会命令与他合作的所有人,而且如果事情不按照他的路数走,可能会马上离开 。
1970年,他曾计划与意大利钢琴家米开朗杰利录制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两人在音乐会上有很好的合作,但在录音室出现了麻烦 。蒙特卡罗歌剧院的指挥、EMI唱片公司的制作人JohnMordler回忆说:“录音前,大提琴首席问米开郎杰里,你喜欢什么速度?话音刚落,只见小克莱伯走了出去 。等到这个突然事件结束的时候,他已经坐上了去慕尼黑的飞机 。”
评论家一直在努力分析小克莱伯让人难以捉摸的个性,但是都得不到确切结论 。小克莱伯经常会写一些注释送给歌唱家和演奏家给予提示 。他不像一个态度严肃的人那样打拍子,一些乐队演奏员发现他的挥棒技术含糊而且困难,但是效果有惊人的活力和自发性 。哈维·萨赫在《亚特兰大》杂志上(1988年2月)说:“小克莱伯的音乐制作经常被描写成狂想曲或者富有酒神意味,他真的把他的乐手带到自我放纵的边缘 。努力去实现所有作品细节,然后再努力地删除所有的约束痕迹 。… …有时,在演出的狂热中,小克莱伯也失去了自我控制,达到了兴奋之极的边缘 。”
小克莱伯只在他喜欢的时候指挥 。他从来不接受采访,并禁止与其合作的公司出版他的传记信息 。小克莱伯对新闻媒体的沉默和蔑视的原因在于,他对把自己与父亲对比表示反感 。与卡拉扬这样的指挥不同,小克莱伯对于自己在公众面前演出魅力的多寡并不太关心,他更喜欢在慕尼黑郊外的家中呆着,那里有大量的书和唱片,他有一儿(Marko)一女(Lil lian),都居住在慕尼黑 。卡拉扬曾经告诉英国作家理查德·奥斯伯恩:“他是一个我认为最值得敬佩的人 。”多明戈说道:“他最后的六年一直在重新研究歌剧,学习更多的交响乐 。我打电话给他说,‘CARLOS我们希望你出来,到华盛顿来 。’可他说音乐会现在离他太远了……”
小克莱伯不可思议的性格是他的艺术的一个重要元素 。按照威尔·克鲁切菲尔德的说法:“演奏者好像在与他的接触中感觉到了直率和脆弱,我们可以在演奏中听到它 。”《观察家》曾评论说:“当他走上舞台,看起来很笨拙,好像为来到这里而道歉 。但是一旦他举起指挥棒,所有的怀疑都远去了,接着音乐的魔术就开始了 。”
1988年,维也纳爱乐乐团力邀小克莱伯指挥次年的新年音乐会并得到同意 。于是1989年小克就带领爱乐乐团创造了不输给1987年卡拉扬的经典演出 。1992年时值维也纳爱乐乐团150周年团庆,于是乐团方面再次邀请小克出山(有资料认为该年度的新年音乐会原定伯恩斯坦,但是彼时大师已经离世),这次小克的演出几乎成为他的“告别演出”,此后他便宣告功成身退,极少在公开场合亮相或者指挥乐队了 。
巨星陨落
2004年7月13日,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指挥大师病逝于斯洛文尼亚的康涅斯卡村;在此十天前,他刚刚度过74生日;7月17日他的家属按照克莱伯的遗愿,在距卢布尔雅那(Lj ubljana)以东60公里的小镇Konjsica将他与已故的妻子合葬——斯洛文尼亚是他母亲和妻子的故乡 。
生性羞涩的大艺术家,与世长辞后着实安宁了片刻,因为他的亲属们对此秘而不宣,噩耗直到7月19日下午才开始在欧洲传开;由于他的子女拒绝证实其死讯,为避以讹传讹,奥新社和德国巴伐利亚歌剧院方面不得不收回已发出的消息,直到傍晚时分,斯洛文尼亚文化部才正式讣告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