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图尔middo;鲁宾斯坦有着怎样的艺术天分?他的风格是怎么样的

某些作曲家和演奏家常常会成为同义词 , 倒贝多芬之于史纳贝尔、德彪西之于纪雪金 , 以及肖邦之于阿图尔·鲁宾斯坦 。在阿图尔·鲁宾斯坦灿烂而活跃的演奏生涯中;虽然演奏曲目非常宽广 , 但他却一再回首于肖邦这位专注于钢琴曲创作 , 并矢志将祖国波兰精神传诸后世的作曲家 。
阿图尔·鲁宾斯坦天性慷慨 , 富于冒险精神 , 堪称当代最佳的西班牙音乐诠释者之一 , 他那阿尔班尼士“依贝利亚”(Iberia)绝妙无比的演奏更足以荣耀地所钟爱的西班牙 , 这也刺激史特拉汶斯基将“彼德洛希卡”改编为钢琴曲 , 阿图尔·鲁宾斯坦也是席玛诺夫斯基第二号钢琴奏鸣曲与后续许多品的世界首演诠释者:要是没有阿图尔·鲁宾斯坦的大力推广 , 维拉-罗伯斯(Villa-Lobos)的许多作品恐怕也没有得见天日的机会 。虽然如此 , 在阿图尔·鲁宾斯坦大量的演出录音当中 , 却独缺完整的“依贝利亚”、“彼德洛希卡”和席玛诺夫斯基的奏鸣曲全集 , 殊为可惜 。阿图尔·鲁宾斯坦的肖邦演奏也受到他致力于新作品作风的影响 。像阿图尔·鲁宾斯坦一样 , 在其演奏生涯中风格与手法有如此革命性转变的钢琴家 , 可说是少之又少 。为求消弭大众对肖邦音乐有如沙龙花花公子的刻板印象 , 阿图尔·鲁宾斯坦将一股清新与活力注入其诠释当中 , 以高尚的情感取代感伤、以力量和高贵取代病态与神经质 , 并以清晰而明确的音乐线条方向取代含糊的“浪漫”迂回与自我耽溺 。
刚开始时 , 阿图尔·鲁宾斯坦这种肖邦风格遭到一阵质疑 , 其清新之气与高贵风骨被责为冷酷无情 , 但数年后即转谤为誉 , 大众一致推崇阿图尔·鲁宾斯坦堪称最伟大的肖邦钢琴家 , 因为他能在肖邦高卢式的精榷与斯拉夫式的热情中求得完美无瑕的平衡 。他这种点铁成金的能力得来不易 , 潜沉的使命感逐渐取代早期的肤浅放荡 。他曾大言不惭地告诉一群仰慕者 , 他演奏的掉音多到可以拼成一首交响曲:由此观之 , 他早期成功乃肇因于其直截了当的亲和力 , 而非之后学究式的一本正经 , 此时他一反其原有个性 , 生命中较为深沉严肃的一面已展现出来 。阿图尔·鲁宾斯坦曾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听人说父亲是本可成器的二流钢琴家 。因此从四十七岁起他才开始大幅增修演奏曲目 , 原本的活力依旧 , 但要增添对细节的注意与对原谱的谨慎态度 , 为早年的旺盛精力与轻佻所掩盖的从容气度 , 此时便展露无遗 。
阿图尔·鲁宾斯坦亦曾指出 , 自己的录音就是最好的明师 。他以冷眼旁观之姿聆听自己的演奏 , 因此很快就可以注意到演奏中的某些乍现灵光 , 或是当下觉得不错但经不起时间考验的败笔 。1928年录于78转老唱片的阿尔班尼士“那瓦拉”就是充满生活情趣与诗意般魅力的最佳典范 , 但是这种对原谱轻佻俏皮的态度 , 日后却成为阿图尔·鲁宾斯坦亟欲超越的关卡 。是以他一生中数度录制肖邦各种重要曲式(可惜独漏练习曲) , 在一次又一次的录音中逐渐接近肖邦音乐的本质 , 进入肖邦音乐中无垠境界与丰富意境的中心 , 排除一切不必要的矫饰、花腔与身段 , 达到纯粹的音乐表现境界 。这种专一性和他早年花花公子的形象大异其趣 , 如果说他的晚期录音缺少年轻时的热情奔放 , 毋宁说晚期录音更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 , 兼具优雅与沉稳内敛的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