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府、都察院有何区别?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过去中国历史中,明、清两朝的制度,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因为清朝入关后,基本继承明朝制度,并做出适当变更 。朝廷中枢的六部、宗人府、都察院,地方上的总督、巡抚,都是沿袭明朝制度的变化 。比较特别的是内务府 。清朝内务府起源自八旗自身的习俗 。
当年关外时,八旗贵族为了在战争之余,处理好家事,都会把家事交给包衣(奴仆) 。皇太极称帝登上皇位后,依据这一惯例,设立内务府,协助皇室处理宫廷事务 。
因为内务府只有清朝才设立 。所以,要对比内务府与都察院的不同,还要把它们同时放到清朝历史的框架中进行分析 。
先来介绍下内务府 。作为处理宫廷事务的机构,内务府所涉及的事务,极为繁杂 。从皇帝的日常起居,各处皇家庄园土地收入,宫中太监宫女的生活琐事,以及众多包衣的管理,全都由内务府负责 。换句话说,它必须保证皇帝生活的绝对安全舒适,至少在内务府管辖范围内不会出事 。
【内务府、都察院有何区别?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正因为这个位置的重要,清朝时,能担内务府总管的,必须是满族王公大臣 。虽然只是管理皇帝家事,但朝廷给内务府总管的官阶极高,位居正二品,跟一般地方总督,属于相同级别的官阶 。
如果说内务府是负责皇帝家事,那都察院所承担的,就是朝廷国事 。清朝设立都察院的历史,可以追述到皇太极时期 。跟内务府很相似的一点在于,设立这些机构,就是为了皇帝把大权抓在自己手里 。
皇太极设立内务府时,清朝正处于从努尔哈赤过渡而来的阶段 。当时清朝规定,如果是打仗获得财物,都要由八旗贵族,一同分配 。黄金珍宝被贵族拿走,其余财物分给普通将士 。如果按照这套制度走,皇太极即便登上皇位,对财政大权也没有足够的说话分量 。
设立内务府后,就可以把这些财物的分配权收到皇帝手中 。这个做法,可以很容易让皇帝用赏赐财物来获得人心,办事说话也更有分量 。
而都察院的主要职能,就是要监察皇帝以下,包括亲王贝勒在内的皇族宗室,以及文武大小官员 。管辖范围极广 。皇太极设立都察院后,就可以把那些犯法,以及对皇帝不尊重的大臣,统统抓起来 。
在设立之初,皇太极就曾亲口说道:“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直言无隐 。”(如果是政事上出现荒谬的地方,以及贝勒、大臣中出现骄纵放肆,轻慢皇帝,贪酷不清,无礼妄行的人,允许向皇帝直言)
到了入关以后,随着疆域的扩大,为了更好的管辖地方 。都察院除了在地方设立机构外,一般还让总督、巡抚兼任右都御史、右都副御史的职位 。让朝廷官员,都可以纳入监察当中 。
不过,在皇太极设立都察院的时候,它跟内务府之间是没有太多联系 。毕竟,如果让都察院拥有监督内务府的权力,其实是等于皇帝把自己的家事,也交给大臣监督 。而且,当时内务府的机构,也没那么复杂 。
但是,到了入关以后,内务府设立的机构越加繁杂 。它把所有的事务,都由内部自己处理 。甚至包括太监升降赏罚 。清朝时,内务府机构达到五十多个,常设官员三千余人 。
这种情况下,都察院的监察就可以派上大作用 。内务府管的是皇帝家事,中间又涉及到很多钱粮往来 。康熙、雍正时期,户部需要经常给内务府拨款 。每次都是数十万两 。
到了乾隆时,内务府较为富裕,每年收入达上百万两 。如此巨额的银两,如果不监督,就很可能酿成巨腐 。对于皇帝而言,绝对不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但是,康熙时期,朝廷一直有内乱战事,后期又有储君之争,根本无力顾及内务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