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佳人张充和:一生从容

人老了 , 都难免一死 。102岁的张充和先生遽归道山 , 据说 , 走得很安详 。
(张充和 , 民国最后的闺秀)
充和生前 , 相信缘分 。她曾把自己祖父辈、叔叔辈以及同辈三代人的死亡日期做过排列 , 发现都与六字相关 。这次 , 她确实在六月里走了 。
人们再次谈论她 , 说她是“民国最后的闺秀” , 谈她显赫的家族 , 淮军将领的先祖 , 声名在外的姐夫们 , 还有叶圣陶的那句近乎广告语的赞誉……与充和很亲近的白谦慎教授告诉我 , 她本人 , 对于这些称谓 , 是不以为意的:“她这辈子 , 就是玩 。”余英时一次去充和家玩 , 看见张充和把丈夫买来的裱盒改装成仿古的墨盒 。她说:“看 , 我多么玩物丧志!”余英时答:“你即使不玩物 , 也没有什么志啊 。”
因为兴趣 , 我了解的充和 , 多和昆曲相关 。第一次听她唱《牡丹亭》里“寻梦”的一支“江儿水”:“偶然间心似缱 , 在梅树边 , 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 , 生生死死随人愿 , 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这支曲 , 寻常人唱时总易激越 , 以为这是杜丽娘在表决心 。只有充和仍是从容的 , 一字一句吐露出来 , 无限妩媚 , 却是持重老成的 。不独杜丽娘 , 《长生殿》“絮阁”里的“喜迁莺” , 杨玉环那句嗔怒的道白“我晓得呀” , 都和如今舞台上的演员不同 , 再吃醋生气 , 仍旧是有身份的贵妃 。
(1980年 , 张元和饰柳梦梅 , 张充和饰杜丽娘 , 俞平伯说 , 这是“最蕴藉的一张”照片 。)
这大约还是和她的童年有关 。充和的三个姐姐是时髦新派的 , 当她们开始读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时 , 她每日在叔祖母的老宅中 , 静静地在藏书楼里看书 , “我仿佛有许多不能告诉人的悲哀藏在那缝里面 。”所以她能把闺门旦的幽怨 , 唱得最好 。充和说话 , 有浓重的安徽口音 , 可是唱曲 , 却是字正腔圆 。
(张大千为张充和所作昆曲神韵像)
可她有时做事 , 又不那么“闺秀” 。1935年 , 张充和第一次登台演出 , 在上海兰心戏院 。那次演的是《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和《寻梦》 。和张充和配演春香的 , 乃是画家吴子深的下堂妾李云梅 , 声名不佳 。曲家王季烈强烈反对张充和与李同台演出 , 让张宗和转告充和:千万不可让李女士参加那次演出 。充和的回话是:“那么就请王先生不要来看戏 , 但李云梅一定要上演 。”
她时常会有这样的惊人之语 。沈从文在寒假追到张家 , 晚饭后给张家姐弟讲故事 , 手舞足蹈 。充和听着犯困 , 迷迷糊糊中听见沈从文推她喊“四妹” , 就没好气地说:“你胆敢叫我四妹! 还早呢!”
所以我觉得 , 她的《刺虎》 , 实在好过其他 。《刺虎》讲的是崇祯帝自缢煤山 , 亡明宫女费贞娥假扮公主意图行刺李自成的故事 。这出戏是充和的拿手戏 , 她在抗日逃难期间经常演出 。1941年 , 她在重庆劳军演出 , 也是一折《刺虎》 。龙套刚刚出场 , 台下便哄堂大笑 。原来 , 观众们认出 , 这四个龙套 , 乃是音乐教育委员会主任、社会教育司司长、山东戏剧学院院长和南京通志馆馆长 。观众们如此反应 , 龙套们只得再三鞠躬 , 这大概是昆曲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 。晚年的充和 , 还常常和朋友们提起这段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