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奉:三国时期东吴名医,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

董奉(220年—280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今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 。少年学医,信奉道教 。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 。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 。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 。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 。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 。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 。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 。有一次到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士燮病危,垂死已3日 。
【董奉:三国时期东吴名医,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 。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 。显然这是民间传说,士燮死于公元226年,此时董奉才6、7岁 。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董奉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董奉住士燮府中,后士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 。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士燮后逃走 。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 。吴天纪四年(280年),董奉逝世 。
董奉,东汉建安时期名医 。又名董平,字君异(一说字君平,《大越史记全书》说字“昌”),号拔墘,侯官县董墘(一说董厝)村(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 。少年学医,信奉道教 。年青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 。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 。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 。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 。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 。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 。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