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王朝东征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能抵御印度教的政治势力吗

对印度地缘结构造成巨大威胁的“一神”信仰,很显然是一神教3.0版本——伊斯兰教 。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受前两个版本的一神教启发,创造了控制力/聚合力空前强大的伊斯兰教 。使得原本处于松散游牧文化阶段的阿拉伯人,有机会将他们与生俱来的机动、军事能力聚合起来,并迅速扩张至以美索不达米亚为代表的定居文明区 。在攻灭以伊朗高原为中心建立帝国的“萨珊波斯”之后,阿拉伯帝国的势力范围也开始触及印度河平原 。
分析阿拉伯帝国崛起之前进入南亚的民族集团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雅利安人起,入侵印度河流域的民族集团,包括:波斯人、希腊人、塞人、吐火罗人(大月氏)等基本都属于“印欧语系”民族(白匈奴人不确定) 。阿拉伯人所属的则是分布于阿拉伯半岛——北非地区的“闪含语系”民族 。然而语言上关系远近本身,在地缘政治的意义并不大 。就像韩语、日本语即使被归类于阿尔泰语系(存疑),中亚国家也不会天然跟日本、韩国更有亲近感一样(虽然有民粹者会这样想) 。
与之前的入侵者有所不同的是,阿拉伯人在印度采取了自南向北的征服路线 。公元8世纪初,揭开帝国篇章的倭马亚王朝,在翻越俾路支斯坦的山地后,成功入侵了下印度河平原的信德地区,然后北上止步于南旁遮普地区(巴基斯坦拉合尔一带) 。之所以会有这种选择,与阿拉伯人的原始地缘位置相关 。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河下游与波斯湾地区的海上贸易就已经成为了常态 。最迟在罗马时期,在阿拉伯半岛上借助驼队经商的阿拉伯人也看到了商机,成为了这条海上贸易线的参与者 。控制印度河下游,有助于阿拉伯帝国在波斯湾——阿拉伯海的贸易扩张 。尤其在波斯湾另一端的美索不达米亚,已经成为阿拉伯人核心之地的情况下 。
尽管阿拉伯人在印度采取了军事行动,并在巴基斯坦南部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总的来说,伊斯兰势力这一阶段并没有强势扩张 。帝国内乱后,留在巴基斯坦南部阿拉伯政权,亦如北部那些外来者建立的小国一样,没能对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政治结构造成深远影响 。不过透过阿拉伯商人活跃的贸易渗透,阿拉伯人的影响还是在印度河平原有所遗留 。比如今天巴基斯坦南部民族“信德人”不仅身体里杂有部分阿拉伯血统、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在信仰上也可以说是巴基斯坦最虔诚的穆斯林 。有一种说法是,在当地你甚至不能送给小朋友一个娃娃(因为这也是“偶像”) 。
真正拉开南亚次大陆伊斯兰时代序幕的,是一支来西北方向的突厥力量——伽色尼王朝 。在之前的蒙古征服部分,曾经对这个突厥王朝有所介绍 。9世纪后期,之前受阿拉伯人统治波斯人,开始在伊朗高原重新建立政权 。其中在伊朗高原东北部“呼罗珊”地区,建立的波斯政权的为“萨曼王朝”(874~999) 。在向北击败突厥属性的喀喇汗王朝,夺取河中地区(后者依靠在中亚游牧民族中率先引入伊斯兰教,在天山南北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同时向南战胜高原东南部以锡斯坦为中心的“萨法尔王朝”(同样波斯属性)后,萨曼王朝也准备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向阿富汗南部及印度河流域扩张 。
然而印度河平原并没有就此迎来一个新的“波斯时代” 。因为这一时期,阿拉伯及波斯的穆斯林君主们,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军制——古拉姆制度,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奴隶军人”制 。相比之前那种以部族为基础的军制,古拉姆制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那些自幼从游牧地区购买而来,接受军事及宗教学习的奴隶军人,会比那些部族出身的军人更容易忠于君主 。古拉姆制度初期,奴隶军人主要来源于中亚的突厥语游牧部落 。随之,阿拉伯人的宗教、波斯人式的政治架构,以及突厥属性的军队,开始成为后来许多政权的标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