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从不怕被人骂,但为何就忍不了孔融而非杀他不可

“融四岁,能让梨 。”孔融是中国小朋友从小学习的好榜样,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就是这样一个四岁都知道礼仪谦让的孔融,后来竟因为“不遵超仪”等罪名被曹操处死,他到底死得冤不冤?
一、diss上司,孔融的“嘴贱”由来已久
孔融在曹操手下做事,但是对上司总是出言不逊 。
老曹要给儿子娶甄宓作媳妇,孔融杜撰了一个“武王伐纣后,将妲己赐给周公”的故事来讽刺 。不懂就问的曹操还真以为有这出,问出处 。孔融说:“这不就是您当下这情况嘛!”曹操这才反应过来,人家是在拐着弯儿地骂曹家父子 。
孔融从小就富有机变,真的假的杜撰在一起,信手拈来 。他十岁时去拜访当时名士李膺 。李膺不轻易见客,除非是亲戚等推辞不过的人 。于是孔融对看门人说自己是李膺的亲戚 。见到李膺后,李很纳闷这是他哪门子亲戚?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交 。”李膺和众宾客觉得这么个小屁孩儿竟有如此想象力,太惊诧了!结果,太中大夫陈韪说孔融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立刻怼他:“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搞得陈韪很没面子 。
虽然孔融口嘴巴占了便宜,可也暴露了他的EQ缺陷 。恃才傲物是很多有才之人常见的毛病,所以曾国藩总结人的失败原因无非是:懒惰、骄傲 。
孔融成年后并未取得太大成就,还真有些应了陈韪的话 。但如果孔融安分守己,也能守得一份平淡,当个幸福的人 。可是他偏偏还有些才,而“才过德者不祥”,孔融最终遭到灭门之祸 。
二、志大才疏,徒有“名士”躯壳
公元196年,袁谭率军攻击孔融 。当时的孔融手下只有一百来人,战况万分火急 。就在这关键时刻,孔融来了一出“名士秀” 。
只见他端坐案前,执书高吟,大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之临危不乱的大将风范 。如果是耍诸葛亮骗敌的“空城计”,或者是为了和城池共存亡而保持的视死如归气概,那还都在情理之中 。可是,孔融的做法让人大跌眼镜:敌人破城之际,孔融扔下书本和妻子儿女,开溜啦!成就了一个“孔跑跑” 。可怜他的家人无辜送命 。可见孔融这个人对事业、对家庭都是毫无担当 。
从这之后孔融跑到曹操帐下当了一名谋士 。但他“为人谋而不忠”,不是一心为主,而是开启了怼上司的生涯,最终把自己“作死” 。
曹操这样一个大政治家,做大事情的人,不会在一些言语、小节方面过多纠结计较 。曹操也并非肚量狭窄不能容人,祢衡、张松都曾毫不留情面地骂过曹操,也没被杀,可是事情到了孔融就不同了,这是为什么?
【曹操从不怕被人骂,但为何就忍不了孔融而非杀他不可】三、无大局观,自身格局有限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鉴于民生的立场,曹操推行“禁酒令”,为节省粮食,扼杀奢侈之风 。所以他的禁酒令以“酒可亡国”为名颁布 。
这下子可把名士孔融激恼了 。孔融在当时舆论界是大V级的人物,具有一定话语权 。
作为名士,标配必须有酒!无酒不风流!不风流不名士!于是,孔融把满腹牢骚写成一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 。文中说,古来圣贤爱喝酒的多了去了,从上古尧帝一直往下数,谁谁、谁谁谁……都爱喝酒,不喝酒不圣人;不喝酒就做不成大事!“酒之为德久矣!”
曹操说酒能误事,夏桀、商纣都是酒徒 。孔融怼他,那是因为女人丢了天下,难道你还要禁止人们结婚吗?你禁酒还不就是吝惜粮食?!
其实,能写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曹操也是“酒迷”,但是他出于大局观颁发“禁酒令”,为的是节俭为民生之虑 。可是贪恋“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孔融不具备曹操的格局,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强烈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