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边防史:破解土木堡之变前后的三大谜题

土木堡之战,要先从明军荒唐的战前准备开始说起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六日,明英宗率领着不到十六万的明军正式踏上了亲征的道路 。
此前从明英宗宣布亲征到上路,明军“奇迹般”地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动员、粮草、军械一系列准备工作 。此后明军行军途中也毫无纪律,甚至在大军行进两天以后,明英宗不得不诏谕随行文武官员,晓以行军纪律 。
1、土木堡之战布局与较量
王振导致惨败?
网络配图
不久后,明军在如此仓促的情况下到达了大同 。结果大同镇守太监郭敬秘密地告诉王振,如果明军继续出师,将正中也先的诡计 。这一记载说明明英宗本来的亲征计划是以大同为中途站,继续北上寻求与也先在明帝国边境之外进行主力决战 。
亲征军在进驻大同以后,便派遣前军从大同出击主动攻击,瓦剌军队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明英宗的这个计划 。但是郭敬的密报可不是虚张声势的恐吓,因为在明英宗进军的过程中,之前势如破竹般横扫明国边城和守军的瓦剌军队,竟然全部退出到了塞外 。
同时,也先及阿剌知院所部的游骑也开始在宣大一路袭扰 。在这种态势下,再结合郭敬的密报,只能说明在明英宗的亲征军进军的时候,也先就已经在塞外做好了相应准备,只待亲征军的深入 。最终明军自大同回师,大军东返 。
但是在此时,明军的指挥层又因为回师路线问题发生了分歧 。当时镇守大同的都督佥事郭登向大学士曹鼐建议,亲征军宜自紫荆关返回京师,曹鼐向皇帝汇报以后,明英宗并没有采纳,而是最终决定往东行进,自居庸关入关,这一决定也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战惨剧的发生 。
网络配图
由大同入紫荆关,则必经过王振的家乡蔚州 。《明实录》称,明军最终不由紫荆关返回的原因是王振害怕大军踩踏了家乡的稼禾 。但是这种说法其实略为牵强,在清修的《明史》中,也认为此记载并不符合史实,于是不采纳 。
【明边防史:破解土木堡之变前后的三大谜题】《明史》进而认为,是明英宗自己不采纳自紫荆关返回的建议,执意要走居庸关 。无独有偶,在《宣府镇志》中也记载是郭登奏请以后,王振也邀请明英宗回师,并丝毫没提及怕毁损家乡庄稼的事情 。
那么整件事情的脉络就非常清晰了 。在郭登奏请亲征军自紫荆关回师以后,王振也请求明英宗自紫荆关回师,但是明英宗并未听取,执意从居庸关回师 。《明实录》为了避尊者讳,就将不从紫荆关回师的责任,推给了王振 。
但是实际上,明朝九边地区的城堡,有七成以上都是在正统年以后才逐渐筑成的 。在明朝的天顺年间以前,这些城堡大都是不存在的 。在正统十四年以前,从大同至蔚州城途中,其实就只有浑源城和广灵城两座城池 。
如前所说,明初的九边地区就犹如一个四处漏水的大筛子,是非常空旷的 。且大同镇多为平原,一旦准备不足且正在行军的明军与瓦剌十几万骑兵在几乎毫无军事设施的平原上遭遇,其后果无疑会是毁灭性的 。
打残大同城即也先战略的第一步,即让大同镇城不能对周边地区进行有效的支援 。
网络配图
也先打残大同镇城以后,也确实四处搜寻明军的动向,以求决战 。此时如果驻留大同城,亲征军确实能够加强大同的防务 。但大同周围的地形地貌又不适合与瓦剌铁骑进行野战,大同总督宋瑛之前的惨败就是前车之鉴 。因此,明军指挥层恰是因为发现也先的意图,所以最终才选择了放弃紫荆路线改走宣府路线的决定 。
当时也先探马四出,拼命探寻这支亲征军的路线 。瓦剌军一旦掌握消息,便会立刻聚兵一处进行攻击 。因此亲征军刚离开大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