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偏心眼的母亲:武姜为何不喜欢大儿子?

这世界上亲近的关系有很多种 , 母子、夫妻、朋友……在这些亲近的关系里 , 母子之间应该是最最纯粹、最最真挚的关系了 。母慈子孝本是天性使始 , 但是在春秋时期偏偏有这样一对母子 , 不但水火不容 , 而且儿子还放出狠话说 , “不到黄泉 , 不再见面!”可见这矛盾真不是一般的深啊!
春秋初期 , 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娶了一个妻子叫武姜 , 武姜这个名字里的“姜”字 , 是表明她娘家姓姜 , 而“武”字则是她丈夫的谥号 。按照当时的习惯 , 她就被称为武姜了 。
武姜生了两个儿子 , 长子是后来的郑庄公 , 也就是说出“不到黄泉不见面”的那位 , 次子叫共叔段 。
其实武姜和长子庄公弄到势同水火的地步 , 还真不能全怪庄公不孝 , 没有前面的因 , 也就没有后面的果 。
武姜打从小时候起就不喜欢庄公 , 而且非常不喜欢 , 为什么呢?这还要追述到庄公出生的时候 。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庄公寤生 , 惊姜氏 , 故名曰寤生 , 遂恶之 。”
对于“寤生”其实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 一种是说逆着生 , 也就是腿生出来的 , 那当然就是难产了 。另一种解释是说 , 小孩子生下来眼睛就睁开了 , 武姜一看就吓了一跳 , 因为小孩子一般是过一段时间才能睁眼的 。反正不管是哪种解释 , 总之是因为庄公出生的时候不太顺利 , 惊吓到了武姜 , 所以武姜就非常讨厌他 , 并且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寤生” 。
真是让人不能理解 , 这姜氏夫人也太矫情了吧!
别说在古代医疗条件那么落后的情况下 , 即使在现代社会难产的情况也不少见 。可是谁家亲娘会因为孩子生的时候不顺利 , 就恨上他啊!那可是自己十月怀胎生下来的亲骨肉 , 而且这个孩子还是丈夫的嫡长子 , 未来的至高无上的君王 , 她居然给孩子起个“寤生”的名字 , 试想谁长大以后听到自己叫“难产”会高兴的起来啊!
如果光是因为这点小事儿 , 可能后来母子俩也不至于发展到近乎决裂的程度 。不过随后姜氏夫人又生下了小儿子共叔段 。
这下问题就来了!
这姜老太太偏心啊!偏心到什么程度呢?史书说她“亟请于武公” , “亟”就是屡次的意思 , 屡次向丈夫请求 。请求什么呢?请求丈夫废掉长子 , 改立次子为君 。这可就不是一般的家庭矛盾了 , 这已经上升了国家层面了 。
好在郑武公倒是不糊涂 , 立谁为储君 , 这是有严格制度规定的 , 嫡长子继承制 , 是封建社会正统的传承方式 , 在嫡长子无重大过失的前提下 , 随意改变继承人 , 这是会导致国家动荡不安的 。
郑庄公听到这样的消息能不生气吗?母子间能不离心离德嘛!
好在后来郑庄公还是登上了王位 , 按说这个时候 , 姜老太太就应该老老实实的在后宫忍着去了 , 作为亲儿子庄公再恨她也不可能真的去动她 , 该有尊荣还是会有的 。
可是老太太豪横了一辈子不甘心哪!这次她又忍不住出手了 。原来她看中了一块封地 , 亲自跑来向庄公讨要 , 要求庄公把老二封到这个叫制邑的地方去 。她也不想想 , 当初就因为她 , 庄公都差点儿没当上国君 , 如今你老头子也死了 , 大儿子羽翼也丰满了 , 你还在这儿耀武扬威的不知收敛 , 这不光是要把自己 , 同时也是要把小儿子置于险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