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借衣带诏之名敛财颇丰的爱国经( 三 )


令人觉得可笑的是,这份原本是给杨锐的诏书,到了康南海的嘴里,竟然成了给他的“衣带诏”,康称该密诏“朕位且不能保,令与诸同志设法密救”,在文字和意思上,都作了较大的改动,“密救”二字完全改变了性质 。康有为尔后又多次刊布此诏,更是对文字进行了多次的窜改,竟将自己定为受诏之人 。
康有为推动新政有功,他的一些活动引起高层反感,也引起光绪帝的疑虑,但毕竟此时没有抓住康有为什么把柄 。为了平息高层的不安,经两天郑重考虑及协商,光绪帝于八月初二(9月17 日)“明降谕旨”:
谕工部主事康有为,前命其督办官报局,此时闻尚未出京,实堪诧异 。朕深念时艰,思得通达时务之人,与商治法 。康有为素日讲求,是以召见一次,令其督办官报,诚以报馆为开民智之本,职任不为不重 。现筹有的款,着康有为迅速前往上海,毋得迁延观望 。
此时光绪的行为,可以看做是对康有为的疏远,企图缓和与慈禧的关系 。但康南海却认为是光绪已看到变法失败,自己皇位不保,让康有为赶紧逃命以图他日的圣旨 。在康有为流亡日本,于1899年初写下了自传体回忆录《我史》中这样记载:
初二日 。明诏敦促我出京 。于是国人骇悚,知祸作矣 。以向例非大事不明降谕旨,有要事由军机大臣面传谕旨而已 。至逗留促行一事,非将帅统兵逗挠,无明降谕旨之理 。况吾为微官,报亦小事,何值得明发上谕 。既严责诧异,便当革职,何得谓“欲得通达时务之人与商治法,闻康素日讲求”,反与奖语耶?又上召见臣工,无烦自明,乃声明“召见一次”,亦从来未有之事 。故国人皆晓然 。上复恐吾疑惑,召见林旭,令其执密诏交出 。
然而,南海先生此刻却有一点自作多情了 。光绪帝此时正在颐和园,而这一道奇怪的谕旨,与其说是发给康有为的,不如说是写给慈禧太后看的 。该谕旨中透露,光绪帝与慈禧太后之间,有过一场交锋,结局是光绪帝向慈禧太后让步 。
从该谕旨来看,光绪帝在争论中似未能向慈禧太后当面说清楚,只能用明发谕旨的方式向慈禧太后表示其态度:
其一,他不知道康有为还在北京,即“时闻尚未出京” 。光绪帝知道康尚未离京,但无力向慈禧太后相抗,只能采取躲避的办法 。
其二,强调他召见康有为只是一次,即“是以召见一次” 。当时谣言并起,称康可以随意出入宫禁,经常与光绪帝密商政务 。慈禧太后很可能也听到了一些谣言,由此来质问光绪帝 。光绪帝不敢当面自辩,只能通过明发谕旨向慈禧太后辟谣 。
其三,严令康有为离开北京,使用了“毋得迁延观望”的严厉词句,以向慈禧太后表白,今后不会再与康有为保持联系 。
至于说,康称“上复恐吾疑惑,召见林旭,令其执密诏交出”一事,据《光绪二十四年京官召见单》,八月初二日光绪帝召见了新任军机章京林旭,这是一件不寻常的事件,此处所称“密诏”,即康党在政治宣传中的第二道密诏 。
在康有为出逃香港后,与《中国邮报》采访人员谈话中,言及于此事 。此后上海《新闻报》于九月初五日刊出康有为所公布第二道密诏:
“朕今命汝督办官报,实有不得已之苦衷,非楮墨所能罄也 。汝可速出外,不可迟延 。汝一片忠爱热肠,朕所深悉 。其爱惜身体,善自调摄,将来更效驰驱,朕有厚望焉 。特谕 。”
九月初十日《字林西报》刊出了该密诏的英文本;而九月十一日《台湾日日新报》所刊第二道密诏,在“将来更效驰驱”一语后,又添加了“共建大业”一语 。此后这一道密诏有了数个版本,并在后来又有“衣带诏”之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