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是忠臣还是匹夫?

姜维究竟是奋战至死的忠臣,还是祸乱苍生的匹夫? 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刘禅投降后,蜀地众臣皆已随之降魏,蜀汉作为一个国家已然灭亡 。作为大将军,姜维行假降复叛之计,先投降曹魏,再诱使钟会叛乱,屠灭魏军将领,妄图借机复国,实为其个人自作主张 。此类反复无常之举,只会为世人轻鄙 。
当诸葛瞻败亡,邓艾兵临城下,蜀汉后主刘禅选择投降后,蜀地众臣皆已随之降魏,蜀汉作为一个国家已然灭亡 。
作为大将军,姜维或者力战不屈而死,或者自刎殉国,这样才是忠于社稷的忠臣;
或者跟随刘禅投降,为保全刘禅从此在魏国仕官,也算是不负故君,尽心尽力的忠臣;
或者从此解甲归田,拒绝曹魏司马晋邀请,不食魏禄到终老,同样是忠于故国的忠臣志士;
以古代价值观而论,如果姜维是以上任何一种作为,那忠心确实值得称颂,没有人能抹杀、贬低、批判他 。
然而,历史上的姜维欲行假降复叛之计,先投降曹魏,再诱使钟会叛乱,屠灭魏军将领,妄图借机复国,实为其个人自作主张,既代表不了刘禅,更代表不了蜀汉 。此类反复无常之举,只会为世人轻鄙;一如后世评价东晋名将刘牢之之辞:「事不可者莫大于反,一人而三反,岂得立也 。」
姜维已降魏为魏臣,反魏是为不忠;
钟会以国士待姜维,姜维包藏祸心欲事后除之,是为不信;
刘禅等原蜀汉众君臣此刻尚被软禁和监视,姜维此举令他们陷入命在旦夕的险境,是为对故君和同僚不义;
姜维完全不考虑杀尽魏将、裹挟魏军造反或者杀尽几十万魏军,这一异(nao)想(dong)天(da)开(kai)的可行性,但凭孤注一掷行事,是为不智;
姜维谋叛,激怒魏军大肆报复,成都百姓受牵连“死丧狼籍”,数日方才平息,蜀汉故太子刘璿、名将张翼、连同姜维自己的妻子儿女,都因此死于兵乱中,就连关羽的家人也被仇家庞会趁乱灭门,是以姜维亦为不仁 。
此时的姜维,再不是从前忠心为国的蜀汉大将军,仅仅是个抱着赌徒心态,输光筹码急红了眼,便不顾念故君和同僚安危、不顾念家人和百姓生死、但为一生功业,便舍得豁出自己家人故友性命,也顾惜自己身后之名,不惜祸乱苍生的好武弄险之徒:
赢了成功复国,自然千古英雄功成名就,胜利者从来不受指责;输了身败名裂又如何,他完全不在乎;一如《三国志》对其「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的评价 。
裴松之注引孙盛《晋阳秋》对他的抨击更甚:
【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邓艾之入江由,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於逆顺之间,希违情於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於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闇哉!】
【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於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 。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 。】
对姜维,除了感情立场一贯偏向蜀汉的裴松之给他辩解(亦称其“天水一匹夫,于魏何损”),对他的颂扬,基本要到“帝蜀寇魏”思潮盛行的南宋王朝以后来陆续出现 。
而且即使到了蜀汉已经成为绝对正义方的明清时期,对姜维的称赞声也寥寥,远不能与诸葛亮、关羽,甚至生前官位影响力远不如他的赵云相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