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恭亲王奕訢当了皇帝,近代中国会不会不一样?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如果恭亲王奕訢当了皇帝,中国会怎么样?近代中国会走向富强吗?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五(1850年2月26日),清宣宗道光皇帝在圆明园九洲清晏殿驾崩,在驾崩之前,召集众臣,公开宣读遗诏,遗诏右起第一行写道“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第二行则写道“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
在一份传位诏书中,同时写着两位皇子的名字,先封亲王,再立太子,是历朝历代都没有出现过的事情,这足以说明道光皇帝在皇四子奕詝与皇六子奕之訢间曾经摇摆不定 。
【如果恭亲王奕訢当了皇帝,近代中国会不会不一样?】道光皇帝资质平庸,才具一般,是一个“守成之君”,而非“创业之君”,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表现的犹豫不定,致使很多官员忽上忽下,如杨芳、琦善、林则徐等等,同样,在皇位继承人选的问题,也是如此,一会儿皇六子奕訢,一会儿皇四子奕詝,举棋不定,最后选了一个与自己性格差不多的年长一点的老成持重一点的奕詝来即位,因为道光皇帝的决策向来都是一样的,以“保守”、“守成”为自己的座右铭,不敢有丝毫的突破与创新 。
皇四子奕詝即位以后,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如果处于太平盛世,也许是一位好皇帝,然而处于内忧外患的近代社会,他的才能与学识,恐怕无法应对时局,或者说根本称不上是一位好皇帝 。
正当乱世之时,道光皇帝本应该选择一个才识冠人的君主,最后却选择了老成持重、才能稍逊的咸丰,这不得不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大憾事,纵观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知道,君主的个人才能在关键时刻往往维系着王朝的盛衰 。
于是,有人就会问,假如恭亲王奕訢当了皇帝,中国近代史会不会改写呢?奕訢能不能带领大清帝国走出内忧外患的局面,进而实现君主立宪呢?
答案其实是否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1840年以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了,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传统社会所遵循的惯常发展轨道已经改变了,李鸿章称之为“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在这样的大变局的背景下,靠一两个才能非凡的君主,是无法力挽狂澜,扭转大清王朝发展的颓势的,在1840年前后,清朝已经不是在军事一个方面落后于西方列强,而是在经济、文化、科学等诸多领域全面落后于欧美各国 。
其次,就算是没有西方列强的入侵,也没有李鸿章称之为的大变局,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惯常轨道,奕訢也是无法改变的 。
道光皇帝刚刚去世,咸丰还没登基,接到的第一份奏折,即是广西巡抚郑祖琛发来的关于李沅起义的事情,中国传统社会在衰世经常出现的农民起义,正处于大爆发的前夕,紧接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战争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农民战争,在19世纪的50年代至60年代,因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而爆发的大规模战争,致使清朝损失了将近1亿人口 。
为什么在1850年前后,大清帝国农民起义不断呢?其实与当时东南各省出现的尖锐的人地矛盾关系有关,清朝在康乾盛世的时候,人口已经达到1.5亿了,康熙皇帝已经感觉到了人口的压力,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国的人口已经接近4.3亿了,对于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来讲,如此规模庞大的人口数量是资源与土地所能承载人口数量的极限,道光年间之所以民变跌起,最终汇聚成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许多农民为衣食所迫,铤而走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