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瞧不起以“文人”自居者,是顾炎武一贯的思想,至少是顾炎武在1644年明王朝灭亡以后就有的非常鲜明的思想 。顾炎武在明朝灭亡以后,把他33岁以前的诗文作品基本上全部烧掉了 。
顾炎武是清代初年的一位大儒,他跟黄宗羲、王夫之三位并称为明清之际、尤其是清代初期的三大儒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有一个超前的想法,在《日知录》第十三卷《正始》里,顾炎武有一段话,是大家耳熟能详,也一直津津乐道的:
“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首先他区别了“亡国”和“亡天下”两者的不同,“亡国”指的是一朝一代的灭亡,就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指的是政治的腐败、道德的沦丧 。他进一步论述,认为像“亡国”这样的事情,主要的责任要由“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而“亡天下”的责任由“匹夫之贱”承担,平民百姓都负有不可推卸的道德的责任 。
顾炎武对“国”和“天下”的这种对举,是以往所没有的 。再进一步,他指出,政治和道德之间也有着相互对举的关系 。国家是以君臣为本的,而天下是以仁义为本的 。也就是说“保国”是君臣的事情,而“保天下”就涉及到了仁义的问题,所以他要特别提出:“天下之久而不变者,莫若君臣父子 。”(《亭林文集》卷二《莱州任氏族谱序》)这里的“君臣父子”,不是指哪个人,而是指一种关系,而这种关系抽象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念 。所以他进一步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而天下之大经毕举而无遗矣 。”(《日知录》卷六《肫肫其仁》)经纬天下的核心观念是什么呢?是伦理道德 。他非常明确地讲到了政治和道德之间的关系 。
这种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他指出:“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 。”(《亭林文集》卷五《华阴王氏宗祠记》)“夫子”指的是孔子 。作为“天下”的核心的那个“人伦”,是维系着风俗、政事和国家的最根本的观念,超越于政治权力、政治组织之上 。他在《日知录》卷十三《廉耻》里面,再三地讲到,如果不讲廉耻的话,那么“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所以就政治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来说,你可以看出政治是一朝一代的事情,它是可以变化的 。而那个不变的东西,生生不已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一种核心的、人伦的价值观念 。进行这两者的区分,对顾炎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明清易代之际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变革 。
明清之际,文人士大夫处于非常艰难的选择当中 。他们面对的首先是政权的变化,明王朝变成了清王朝 。但在政治变革的背后还有一个巨大的变革,就是文化的变革 。用顾炎武当时的语汇,前者叫做“易姓改号”,后者叫做“仁义充塞” 。由朱姓的明王朝改换成了爱新觉罗氏统治的王朝,这叫“易姓”;从明朝改成了清朝,改号了 。但“易姓改号”伴随着的是什么呢?对顾炎武他们来说,是一种“仁义充塞”的现实局面,就是“仁义”被堵住了,被压抑了,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了 。
他说:“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 。”(《日知录》卷七《子张问十世》)这一系列的东西是可以变化的 。那么不可变的东西是什么呢?他说:“其不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得与民变革者也 。”他用的是传统的语汇,什么“亲亲”、“尊尊”等等,意思是一种人际关系准则,就是咱们讲的伦理道德观念,他认为这是不得变革的,它扎根于平民百姓的心中 。这是顾炎武的一种希望,就是人心应该是延续不变的 。到了二十世纪以后,把顾炎武的这种思想又重新加以凝练、加以升华,咱们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 。
- 什么是三藩?它又是怎么形成的?
- 历史上最早的地域黑,宋国为什么被瞧不起?
- 野史趣谈:李白和杜甫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基情?
- 所谓圣君是背信弃义行家里手?毁诺斩杀降清将领
- 激素性皮炎怎么治疗?彻底治疗的方法
- 袁世凯告密导致维新失败?所谓告密只是老实交代
- 千古帝制收场人:所谓女中尧舜的隆裕太后
- 冯静恩个人资料和图片冯静恩拍过电视剧
- 文学泰斗冯友兰所谓的人生四境界是什么
- 我国史上最神秘的五种职业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