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顾炎武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选择,更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明清之际改朝换代的时候,人们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就是生和死 。活着还是死去?
有的人殉国了,顾炎武毫无疑问地肯定他们 。但是殉国的人比活着的人更伟大吗?他认为不一定 。活着也还有好几种活法 。有的人要和清王朝不共戴天,挖个地窖,躲在地下,通过穴口,家人可以送饮食给他,这叫“土室遗民” 。也有人把自己的头发剃掉,做和尚去了 。有的人逃到山里面去做隐士 。而顾炎武是另外一种选择,他是在世成为遗民,同样可以坚守自己的仁义道德 。
顾炎武讲到“人臣遇变时,亡或愈于死”(《亭林诗集》卷三《潍县》),不死,或者叫“无死”,也许比死更重要 。死了很简单,但是活着你要承受种种的艰难痛苦 。活着首先是生存,还有延续的问题,不仅是生命的延续,还有精神价值的延续,要肩负着种种的道德的责任、社会的责任 。
当时人们首先面对的最简单的选择就是留发和剃发的问题了 。《孝经》里面讲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但是顾炎武觉得剃发能够接受,也应该接受 。因为他觉得“丈夫志四方,一节亦奚取”(《亭林诗集》卷二《剪发》),这是大节、小节的问题,只要能保全生命,只要能给自己提供更好的一种生存的环境,剃发就剃发吧,没有关系 。
还有一个选择,就是跟人交往 。你躲到深山里面,天天和动物、植物在一起生活,这可以 。但是你只要生活在现实生活当中,就不能不跟普通的人交往,尤其是跟出仕的官员交往 。那该怎么做呢?顾炎武选择了交往 。最有意思的交往,是他和他的几位外甥 。
顾炎武的妹妹嫁给了姓徐的,生了几个孩子,徐氏兄弟非常出色,像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都是中了状元,中了探花的,后来都做了翰林,做了咱们现在叫部长一级的官了 。顾炎武一开始是不跟他们交往的,但是后来,他不避嫌疑地跟徐氏三兄弟交往 。到北京的时候,又多次在徐家兄弟家里住 。还多次给徐家兄弟写信,甚至对他们的政治行为进行道德训诫 。因为他是长辈嘛,不断地劝诫他们应该怎么做官,特别强调的是对道德的坚守和传播 。徐氏三兄弟在顾炎武晚年的时候,给他盖了个别墅,让他回昆山老家,因为顾炎武到处流浪,尤其是晚年都流浪在山西,外甥希望他叶落归根,但是他坚决不回去 。为什么呢?还是坚守他那种道德立场,因为他一旦回老家去,让几位晚辈来赡养他的话,他觉得就有损于自己的政治品节 。这就是顾炎武为人既通达,又固执的地方 。
随着南明王朝的覆灭,顾炎武发愿“笃志经史”,守护和传承文明的种子
顾炎武不仅仅是一种生存处境的选择,他还有一种行为方式的选择——“自年五十以后,笃志经史”(《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二十五》) 。
他讲到,我在中年以前,跟诸文士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但是中年以后,尤其是五十岁以后,要专门研究的是“圣贤六经之指,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亭林文集辑补·与黄太冲书》),我要思考这些最核心的文化的命题 。
那么这种变化为什么会产生呢?这跟他五十岁这一年,就是1662年,康熙元年,发生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有关系 。明王朝在崇祯皇帝自尽以后,进入了所谓南明时期,就是在长江以南,先后建立了几个流亡政权 。南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桂王朱由榔,在上一年的十二月被俘,在这一年的四月死于云南 。在这之前,你还可以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毕竟还有流亡政府在,现在名不正则言不顺,要再进行政治上的反清复明,已经不可能了 。那么现在要做什么呢?这年三月,顾炎武跑到了南京孝陵痛哭一番,进行了新的文化选择,要“笃志经史” 。
- 什么是三藩?它又是怎么形成的?
- 历史上最早的地域黑,宋国为什么被瞧不起?
- 野史趣谈:李白和杜甫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基情?
- 所谓圣君是背信弃义行家里手?毁诺斩杀降清将领
- 激素性皮炎怎么治疗?彻底治疗的方法
- 袁世凯告密导致维新失败?所谓告密只是老实交代
- 千古帝制收场人:所谓女中尧舜的隆裕太后
- 冯静恩个人资料和图片冯静恩拍过电视剧
- 文学泰斗冯友兰所谓的人生四境界是什么
- 我国史上最神秘的五种职业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