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说太医难当?太医究竟是怎么个难当法

太医的产生是随着专制政权的产生而产生的 , 《黄帝内经》中的天师岐伯精通医道 , 侍黄帝左右 , 当可算御医第一人 。然而 , 《黄帝内经》一书为假托黄帝之作 , 黄帝只是个传说 , 故:岐伯其人的存在真实性不大 。
在中国古代很多自小习医的人 , 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入朝为官 , 进入太医院成为宫中的太医 。然而 , 要想进入太医院也不是一件易事 , 他们必须得经过层层选拔 , 亦或是经人举荐才能入宫 。
如若 , 他们幸运的进入皇宫之中 , 太医院则会根据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分别纳入“食医”、“疾医”、“瘍医”、“兽医”等类别 , 从此 , 出人头地名利双收 。但是 , 正是这样一个长期被人追捧的“职业” , 在清朝却备受“冷落” , 这是为什么呢?
在清代 , 大部分有名气的医生都不愿入宫为官 , 相反 , 他们更愿意闲云野鹤般逍遥自在 , 或是 , 守着一家医馆悬壶济世 。为什么转而到清代“太医”这个职业会遭遇到如此“滑铁卢”呢?关于这个问题 , 我们就得从头一一说起了 。
首先 , 太医虽然地位尊崇 , 但是归根结底其所效忠服务的对象还是王权贵胄 , 替天下至尊诊疗治病 。就这个条件而言 , 太医的责任实在是重中之重 , 关乎着一朝国祚着实马虎不得 。正因为如此加上所治对象乃玉体金枝 , 所以 , 太医的压力可想而知 , 但凡有些许小问题都得被问责 。
同样的 , 正是因为皇家贵胄们长期身居宫中 , 进出大小事宜都有人操持 , 自然而然就造成了身体较常人更加娇贵体弱 , 很多时候 , 患了一些小小的疾病都不易治愈 , 久而久之 , 他们反而觉得是太医们极度无能 。
其次 , 深宫之中宛若一个云波诡谲的社会 , 当太医们进宫入职之时 , 很多时候都必须拿出重金来打点内务府的官员甚至是太监 , 一旦你“自恃清高” , 不“同流合污”的话 , 便有人从中作梗 , 时常给你这儿安一个差错 , 那儿添一桩罪名 , 搅得你寝食难安 。
所以 , 纵使是这些精通各类病症的太医 , 都会因为多方面的掣肘 , 被弄得难以施展拳脚 。这时候 , 很多人会说了:“太医一旦治愈某位贵人的病症便会有诸多赏赐 , 平步青云则指日可待了 。”其实不然 , 因为很多时候太医们受赏赐的金额 , 甚至 , 比不上“孝敬”官员和太监的支出 , 试问:如此环境之下谁愿意入朝为医?
更别谈在宫闱斗争中的残酷 , 政治上的风云莫测 , 他们勾心斗角你死我活 , 一不留神太医便会被卷进各方势力之中 。一旦误投医药造成死伤 , 首当其冲被问罪的便是太医 , 轻则罚奉削官重责小命不保 , 很多人考虑至此 , 跑都来不及更遑论官运亨通了 。所以 , 从前在民间就流传这样一个说法:“太医难当” , 这实在并非空穴来风 。
犹记得这样一些传闻 , 诸君细看便知太医治病何其艰难曲折 。
中国历朝历代都沿用中医 , 很多皇帝自诩知些医道 , 对太医们所开的药方是指指点点 , 以至于 , 太医们碍于强权不得不遵其旨意更改药方 。在清朝光绪帝时期就发生这样的事 , 都知道 , 历史上的光绪帝年幼体质瘦弱 , 至成年时更是疾病缠身 , 长时间的体内失调 , 多有咳嗽、失眠、耳鸣、盗汗等症状 , 加之 , 他在政治上一度失意 , 所以 , 就使得他原本就患得患失的性格更加郁郁寡欢孤僻多疑 , 对于太医所开的治病药方更是心存芥蒂 , 总以为有人要加害于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