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亶父做出的主要成绩有哪些历史上对他为什么会有争议

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又称周太王,豳(今陕西旬邑)人 。上古周部落的领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 。
主要功绩
迁周于岐
先周部落从公亶父迁岐到文王建丰,是其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这一阶段,先周姬姓氏族与姜姓氏族联姻,并向东发展,为武王灭商准备了条件 。其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社会形态则已由居幽时的酋邦模式而进人了早期国家时期 。有关这次迁移,其它史书也都有载 。《竹书纪年》:(殷)武乙元年:“那迁于岐周 。”陈逢衡谓:“当云那侯亶父自那迁于岐周 。”武乙三年:“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 。”自公亶父迁岐之后,先周历史便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与姜姓氏族联为婚姻 。公亶父带领着姬姓部族来到岐山周原之后,便与原先已住在南面渭水流域武功、扶风、宝鸡一带的姜姓部族联为婚姻 。此后,姬姜两部落便世为婚姻,如武王妻曰邑姜,西周康王、穆王、鼓王、孝王(或为夷王)、厉王、幽王的妻子均为姜女 。
公亶父首先采取了一系列创建国家文明的措施 。《周本纪》说公亶父率部落居于岐下之后,“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 。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就使国家的存在形式带有亲族关系和地域关系的双重内涵 。而公职官员的任命,也开始脱离血缘关系,渐次形成一复杂的官僚统治集团 。行政机构的充实和健全,正不断加强着周国家权力的运作 。同样,在意识形态领域,亦紧紧适应着这种社会构成和政治秩序的演进,出现了宗庙之祀和家社之祭并重的整合,初步形成了一套发于家族或宗族、涵盖社会、上达国家的祭祀系统 。
实始翦商
周太王迁岐建国后,“天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主要标志为:周人打破戎狄的包围,获得了一个有利的生存环境 。但是,这时戎狄的危胁依然存在,周人的力量不足以与强殷杭衡,于是太王根据天下形势的分析以及自身安全的需要,制定了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即加强与附近各部落的友好交往,东联强殷,西抗诸戎,为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为了实现这个联殷图存的目的,大王采取了臣属于商王朝的政策 。
公亶父一方面强化着统治阶级的政治地位,同时也有效地调整着周围各社会阶层的关系 。”公亶父的功业在于使先周部落内部实力得到了充实与发展,而至其儿子王季,孙子文王时,先周部落便开始向外扩展 。最后到武王时,终于推翻了其东方强国商朝 。
人物评价
司马迁:“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作五官有司 。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
家族成员
父亲:公叔祖类
妻子:太姜
长子:太伯(亦称泰伯、吴太伯)
次子:虞仲(亦称仲雍、吴仲雍)
三子:季历(亦称公季、王季、周王季)
孙子:周文王、虢仲、虢叔、季简(仲雍之子,吴国君) 。
历史争议
《崔东壁先生遗书》已指出《史记·周本纪》之误,认为“古公亶父”之“古”是“昔”之义 。孙作云先生考证:“`公亶父”不能称为“古公亶父”,或“古公” 。《诗经》四字一句,故在公亶父,前加一“古”字,以足其文 。司马迁不察,在《史记·周本纪》中一再曰“古公亶父”或“古公”,这是不对的 。顾颉刚先生《上古史讲义·周人的崛起》中注释曰:“古”,与《尚书》的“旧者稽古”相同,是说远古的意思,不是人名,人名只有三个字,即“公亶父”是周人开国始祖,所以诗才称“绵绵瓜贬,民之初生”,决不会从中间的太王讲起,公亶父与周太王为二人 。谭戒甫先生亦认为古公亶父、太王亶父是二人,一前一后含 。王玉哲先生说:“关于古公亶父的史料太贫乏,截止到现在这个问题还难以定论,上面这些说法可以并存,以待博闻 。杨宽先生论日:“公亶父如同公刘、公非、公叔祖类一样,以“公”为尊称 。《史记》称为“古公亶父”是不对的,《诗经》四字一句,前加“古’字,是“昔”的意思 。崔述《丰镐考信录》卷一0称他为太王,是出于文王称主以后的追述 。”此论与孙作云先生之说相斌应以“公亶父’幸说为确 。至于“公亶父”、“周太王”或“太王亶父”为一前一后的二人之说,显然不妥,应是亶父的不同称谓,无可怀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