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名臣高允:历经五位皇帝到80岁才被允许退休( 三 )


拓跋晃后来责备高允说:“为人应当把握时机,不知见好就收,学识又有什么益处?在那种时候,我从旁点拨你,你为什么不顺着点,让皇上那样动怒 。现在我每每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高允说:“为臣本是东野一介平凡书生,本来就无做官的打算 。逢朝廷休明之期,应朝廷选士之举,为官凤池,参撰麟阁,尸素官荣,妨贤已久 。大凡史书,都是帝王的实录,是将来的宝鉴,通过史书,今人可以观往,后人可以知今 。所以言行举动,无不备载,所以人君应该谨慎从事 。然而崔浩世受特殊恩遇,荣耀当时,他却辜负圣恩,自招毁灭 。就崔浩的行迹,也时有可论之言 。崔浩以蓬蒿之才,负朝廷栋梁之托,在朝廷无可称赞的节操,在私下里也无可称道,私欲淹没了他的公正廉洁,爱憎之情障蔽了他公理之心,这是崔浩的罪责 。至于书写朝廷起居的事情,说国家得失的事实,这也是史书笔法的大体模式,没有什么违背 。但为臣与崔浩其实是同参一事,死生荣辱,义无独顾 。能有今天,实在是多亏殿下仁慈广大,违心苟免,不是为臣当初本意 。”拓跋晃面容改观,称叹不已 。高允后来跟人说,我不遵照东宫太子安排的去做,是担心这样会辜负翟黑子 。
【北魏名臣高允:历经五位皇帝到80岁才被允许退休】
太子去世
拓跋晃晚期,颇为亲近左右侍臣,营立田园,以取其利 。高允谏劝,拓跋晃没有接受他的意见 。太平真君十二年(451年),拓跋晃去世,高允久久未能进见 。后来太武帝召见他,高允升阶抽泣,悲不能止 。太武帝流着眼泪,命高允退出 。左右官员没人知道其中缘故,议论说:“臣等见高允无由而泣,让陛下为之悲伤,什么原因呢?”太武帝听说,召集他们说:“你们不知道高允很悲伤吗?”左右说:“为臣看到高允无言而泣,陛下为之悲伤,所以我们在窃窃议论 。”太武帝说:“崔浩被诛杀时,高允也应该去死,是东宫苦谏,才免于一死 。今天没有了东宫,高允看见朕因而很悲伤啊 。
高允作文集八篇,上奏太武帝,太武帝看后称赞其写得好 。等到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高允出了许多计谋 。司徒陆丽等人都受到皇帝重赏,高允既不蒙褒扬,又终身不发一言 。他的忠诚而不自矜,大致都如此类 。
劝谏文成
给事中郭善明,性格十分机巧,老想呈显自己的才能,劝文成帝建造宫殿 。高允劝谏说:“我听说道武帝平定天下后才开始兴修都邑 。他一旦有所修造,不是农闲之季,绝不兴工 。现在建国已经很久,宫室也已经完备 。永安前殿完全可以用来接受万国的朝贺,西堂的温室也可以用来让圣上休息,紫楼台高可以用来观望远近 。如果要再修更壮丽的宫室,也应当慢慢地准备,不可急于求成 。估计砍材运土以及各种杂役就需两万多人,成年人做工,老少供饭,就合四万人半年才成 。古人言:一夫不耕就有人会挨饿,一妇不织就有人会受冻 。何况是数万之众无法从事耕织生产,他们所要耗费花销,实在太多了 。往古时推论再来验证现在,必然有借鉴之效啊,希望皇上认真思考 。”文成帝接纳了他的意见 。

高允因文成帝继承太平之业但风俗依旧,婚娶丧葬都不依古制,于是上表劝谏,言辞比较激烈 。高允这样说并非一次,文成帝从容听着他的话,有时即使有冲撞之处或者皇帝不想再听时,就让左右将他扶出去 。遇有不便当朝说的,高允就请求私下相见 。文成帝知道高允的意思,把左右摒退后再等待他,对他十分敬重,有时早晨进宫晚上出来,有时几日在宫里,朝臣都不知他和皇帝说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