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大唐一代名臣李光弼:穷奢极欲难掩赫赫战功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祖上是契丹酋长 。父亲李楷洛,开元初年任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军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果敢而著名 。李光弼自幼重气节,有品行,善骑射,能读班固的《汉书》,年少从军,有大将军气度,被提拔为左卫郎 。天宝初年,升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都虞侯、朔方军都虞侯 。
天宝五载(746),河西节度使王忠嗣任命他为兵马使,兼赤水军使 。王忠嗣器重李光弼,说:“李光弼将来一定能接替我的官职 。”李光弼战功卓著,有“名将”之称 。天宝八载(749),担任河西节度副使——边境大军区副司令员,封蓟郡公 。天宝十一载(752),被朝廷任命为单于大都护府副大都护 。天宝十三载(754),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上奏朝廷,任命他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 。安思顺喜欢李光弼的才能,想把女儿嫁给他,李光弼托病辞官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听说这件事,上奏朝廷,李光弼被召回长安 。安禄山谋反,注意扶植个人势力 。他手下高邈最有谋略,知道李光弼有将才,劝安禄山延请李光弼入幕,任命李光弼为左司马 。安禄山没有采纳高邈的建议,但不久便后悔了,安禄山为失去李光弼感到忧虑,常常忧形于色 。后来,时间久了,安禄山安慰自己,虽然没有得到李光弼,史思明也足以抵挡李光弼,心理上才找到一点儿平衡 。在后来的战争中,李光弼与史思明的确“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各有长短,谋略相当 。
一、东出井陉关,收复常山郡
安史之乱发生,封常清、高仙芝先后战败,被斩于潼关 。朝廷又以哥舒翰统兵东征 。不久朝廷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收兵河西 。河东、河北方面迫切需要一名良将领兵,郭子仪向玄宗推荐了李光弼 。天宝十五载(756)正月,朝廷任命李光弼为云中郡太守、河东节度副使 。因为河东节度使乃亲王遥领,所以节度副使就是实际上的河东大军区实际长官 。二月,转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访使,率朔方军五千人与郭子仪会师,东出井陉关,收复军事要地常山郡,切断了占领洛阳的安禄山与范阳老巢的交通 。安禄山急令史思明夺回常山 。当史思明率数万兵马来救常山时,被李光弼击败,李光弼率军乘胜收复藁城等十多个县,南攻赵郡 。朝廷任命李光弼为范阳长史,兼河北节度使 。三月八日,李光弼又率军攻克赵郡 。从安禄山之乱发生,官军与叛军反复争夺常山郡,这一带不断成为激烈的战场,死人无数,遍布战死、饿死者的尸体 。李光弼祭奠那些阵亡的将士和饿死的百姓,把被敌人关押的人放出去,发誓平息叛乱,实现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 。六月,又与蔡希德、史思明、尹子奇等人在常山郡嘉山大战,这些人都是安禄山手下的猛将,被李光弼打得大败,史思明露顶赤脚而逃 。这一仗杀敌上万人,俘虏四千 。河北十多个郡归顺朝廷 。
二、太原保卫战显威名
李光弼本想进兵叛军的巢穴范阳,因潼关失守,朝廷召郭子仪、李光弼从河北撤出,赴肃宗行在凤翔 。朝廷任命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此时河东兵力单薄,朝廷担心叛军进兵河东,命李光弼率兵增援太原 。李光弼率景城、河间两郡的军队五千人赴太原 。
起初,河东节度使王承业不作军事防御和进攻的准备,政事也出现不少纰漏 。朝廷派侍御史崔众到太原,收回王承业的兵权,不久又派中使至太原,把王承业处死 。崔众看不起王承业,并侮辱其人格,李光弼一向看不惯,为王承业抱不平 。现在,朝廷下敕崔众,请他把兵权交李光弼,崔众见到李光弼,礼数不周,又没有按时交出兵权,李光弼大怒,收擒崔众,要处死他 。朝廷派来的中使赶到,要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 。中使怀揣着朝廷的敕书,问崔众在哪,李光弼回答说:“崔众有罪,已经抓起来了!”中使把朝廷敕令拿给李光弼看,李光弼说:“现在只是杀一个侍御史;你如果宣布朝廷的任命,那我就杀御史中丞;朝廷如果任命崔众为宰相,那我今天就杀宰相 。”中使害怕了,怀揣着敕书又回了长安 。第二天,把崔众斩首示众,三军震慑 。